Skip to content

情緒到底發生過甚麼事(3)

    情緒到底發生過甚麼事 (3)

    作者︰提摩太(海怡堂)︱ 2024年06月17日

    上回我們探討了如何紮根在真我的問題,這大概已能幫助我們以更整全的心容納情感,從而制衡理性解難主義的威力。然而,功績社會著實能破壞著人際間的連結,以及其對情感的盛載力。因此,這次,我們將透過太6:26-30的敘事來探討一幅天父世界的圖畫,從而重新想像人與萬有之間的關係。

    耶穌在上述經文中,透過飛鳥和花草勾勒出一幅大自然的圖畫。他指出,飛鳥和花草沒有生產也能被上主的供應所養活藉以說明既然耶穌連動植物都照顧,更何況是比動植物更寶貴的你和我呢?或許這是我們最熟悉的解釋,但請容讓在此對這解釋提出兩點質疑:第一,這邏輯無疑是認知行為主義的邏輯,即認為人的心靈好像電腦:只要改變思想,就能繼而改變情緒反應。例如:只要借助大自然來認清上主對人的看顧,人就不會焦慮。然而,這是現實嗎?相信經歷過情緒風暴的人都知道,有時當洶湧的情感來到,上述的法則似乎顯得太單薄無力。福音難道只能透過理性說服來彰顯嗎?

    第二,這解釋把大自然與人描繪成競爭關係,彷彿兩者在比誰比誰貴重,大自然不比人貴重仍得看顧,因此人就穩贏上主的看顧了。如此不但深化了大自然與人的疏離,人的平安更是建基在其如此的優越之上。請注意,要肯定人在上主眼中的獨特性和貴重,並不需要把大自然和人塑造成對立關係。事實上,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上主也是透過整個自然生態系統來養活人。

    那麼,怎樣的解釋才能讓上述經文不用再為理性主義和功績社會背書?宣信者馬克西姆(Maximus the Confessor)在其創造論中提出萬有的理(logoi)作為獨一的道(logos)在受造物上的表達。道從上主發出,形成萬事萬物的存有結構;道創造及托住受造物,理則促使受造物回歸道。[1] 基於此宇宙論,人和大自然其他成員均受理的引導,按上主心意建構出具和諧秩序的天父世界,形成一幅萬事萬物都在基督裡相互依存和連結的圖畫(林前8:6、西1:15-17、弗1:10)。事實上,這也是我們在現實世界的經驗:我們在呼吸和進食時經驗到動植物的供養,同時,量子力學亦讓我們知道「我原是世間其中的粒子」[2],與萬有在物質上同歸於一。如此一來,我們其實身處於一個關係的現實:我和他者互相依存、滋養、影響,沒有他者就沒有今天的我。而更美好的是,在關係中的萬有會隨創造邁向豐盛和與主契合。[3] 我們無須爭奪上主的平安和愛,因為自我們成為天父世界的一員開始,我們就已經被愛和關係網絡盛載著。

    因此,耶穌提及花草和飛鳥,不是要為我們提供讓我們感受到優越的基礎,而是透過花草和飛鳥被照護的事實來提醒我們:同為天父世界一員的我們也是如牠們一般被照護著。重點不是人是否比花草飛鳥貴重,而是我們需要花草飛鳥來提醒我們關於自己的貴重。因為不含靈魂的牠們不會迷失自我,我們卻會。

    下次,我們將進到實踐的部分,探討與真我(上文)和萬有(本文)的連結如何落實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如何透過這些實踐來釋放情緒壓力。

    1. 《願你受讚頌》中生態神學思想的宇宙論基礎——以宣信者馬克西姆的神學為據. (2018). 道風:基督教文化評論, (四十九A), 176–177.
    2. 此句節錄自My Little Airport的歌曲《九龍公園游泳池》和鄧小樺的作品《我原是世間其中的粒子,如何衝擊我都可以》
    3. Mesle, C. R. (1993). Process Theology: A Basic Introduction . Chalice Press, (p. 56-57, 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