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
(2)
(2)
香港人總愛約三五知己外出用饍。
從選擇菜式,到選擇餐廳,香港人也非常講究。不單單會為此而造訪食評網站,甚至也會詢問友人,是否曾到那些被納入考慮範圍的餐廳用饍,以進一步掌握更多資訊,慎防 “中伏”。
吊詭的是,往往人們也只是在跟別人一起用饍時才做以上的準備功夫。倘若他們只是一人用餐,基本上,除了劣評如潮的餐館,否則,也會抱著 “不妨一試” 的心態來踏進餐廳。
同伴一字的英文是Companion,原意是一起分享麵包,然後慢慢演變為同行的意思。只是,更為吊詭的是,與我們同行的人,豈不就是不會介意與我們一起 “中伏” 的嗎?
一頓有 “飯腳” 的晚餐,不是人及當中的關係比食物更重要嗎? 橫向及具深度的生命交流才是飯局的真諦啊!
(2)
(2)
有電影編劇曾經表示,構思電影不需要從情節、橋段出發,反而人物才是當中的關鍵,因為人是按照他們的性格在不同的事物下作出選擇,故事亦可以因而被編寫及創作下去。
或許我們在欣賞電影時,也應該先從觀察角色的性格特點出發,然後嘗試理解角色為何會作出不同的選擇,那麼我們才可以更多代入角色以感受角色面對來自生活及生命中的張力。
電影,就是讓影像來說故事,不單角色的性格特點要被觀察以明白事情的起承轉合,其實細緻於人物的動作、畫面的設置、光線的分佈也可以隱含著導演的信息。
原來,一些看似無關重要的東西,也可以起著傳遞信息的作用。這對我們的生命又有何提醒呢?
(1)
(1)
一部電影是否扣人心弦,關鍵在於角色之間的衝突是否合理之餘又有點意想不到的味道。畢竟,誠如名導演寇比力克所言,大銀幕比起其他藝術必然是更能牽引著觀眾的情感,因為角色間的互動仿彿也是在立體地記錄著我和你的日常。
這當然不是說我和你也會無故被牽入一宗殺人案,亦不是指我們會突然遇上外星人。所謂日常,這是指我們的面對張力時的喜怒哀驚;面對誘惑時,內心突然冒出來的慾念及犯罪的念頭;面對生死有序、聚散分離時的不安及依依不捨。
電影只是以較為誇張的手法,把上述的情感放大十倍來投射在大銀幕上。上帝也許會藉著電影來把我們最真實的一面呈現出來,我們又願意從此來聆聽上帝的提醒嗎?
劇場短評
若要形容風車草劇團的《三聖邨的 Little Mermaid》,絕對沒有形容詞比起「寫實」更為貼切。
整部劇的橋段不算複雜,何木和金水二人在年輕時曾吃了人魚的鱗片,所以他們能夠獲得五十年的「童顏」。到了第四十九年,何木已無任何慾望,只想與太太萍萍平靜地過活,但是,其好友金水卻在一次機緣巧合下認識了Ariel,Ariel透露她曾吃人魚肉,所以她正得著永恆的生命。金水受Ariel的驅使下,希望藉好兄弟何木的聯繫下找著人魚家明,將牠殺害而吃掉牠,繼而得著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