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New Imagination of Work︰Work From Home與Digital Nomad

    New Imagination of Work︰Work From Home與Digital Nomad

    作者︰簡家堯︱ 2024年04月08日

    不少早已入職的人也會提醒身旁甫進入職場的友人,除了要小心工作量過多以致Burn Out,也要小心辦公室政治。我身旁較少剛入職場的新鮮人,所以未知在疫情過後,辦公室政治所衍生的問題是否仍然「嚴重」,不過在經濟不佳下,節省開支成為大大小小的公司的主調,Work From Home成為不少公司的選項,更是一些稍有「競爭力」的員工為自己爭取的條件,寧可成為每天遊走於咖啡店、圖書館或在家的Digital Nomad,也不願回到辦公室。

    由此可見,在家工作已成「無得返轉頭」的職場常態,那麼,同事亦隨之變得不太真實,的確,過不多日子便會在網上相見,但能否認識到他們的性格、特點是存在著疑問的。在職場上的挑戰,或許不再是要面對要提防小人或暗箭的辦公室政治,而是被動的孤寂。

    畢竟,按基督教倫理學家奧唐納文所言,分享契合(communicatio) 是闡明人類的社群特質的重要元素。它最基本的意思,就是共同分享或持有某些事物,按照上主創造的美意,祂賜下各樣物質和精神性的事物,讓人透過共同分享,連結彼此如吃飯、玩樂、一起分工工作等。[1] 當工作環境不復存在,同事也不再有形有體地出現,人必須主動爭取機會,把Online的關係轉變成Offline的關係,又或者把握著Online的「24-7」及「Anywhere」的特點而作彼此結連,否則,Digital Nomad及在家工作只會把分享契合的空間變得狹窄。

    如上所言,若果人仍有意識地與他人連結,展現人性中的善的光譜仍可以保留一定程度的闊度,群體中、甚至信仰中的身分認同亦仍可被保留下來。但如果人被惰性所帶動,原生家庭及昔日已建立的人際網絡及關係便成為分享契合及作見證的平台,但這又是否真的可以非常立體地作經驗及呈現呢? 相信你也會有自己的答案。

    不過,必須承認的是,在網絡下成長的一代,早已習慣不以真身,只以網名地在連登或不同的討論區高談闊論、暢所欲言。藉著網絡上的支援,也許人更容易拋開枷鎖,把自身的需要、憂慮及爭扎與他者分享。同時,在有共鳴及「回應」下,別人或會更樂意分享己見,在這個狀態下,分享契合的功能應能發揮得更理想。可是,前提是人對別人的需要仍保持高度的敏感及願意主動走多步。

    無論如何,作為基督徒,學效耶穌道成肉身,主動地共享生命的高低,在別人感到破碎的時候,好好的把基督、上主的愛呈現於那人中,這是在任何環境及任何改變下,一生需要學習的功課。

    共勉之。

    1. 李耀坤:《CGST Magazine: Vol.25: 身分與歸屬》,(香港: 中國神學研究院,2023),頁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