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日記》
作者︰K.Y.KAN︱ 2023年12月04日
《年少日記》︱光年映畫劇照
無疑,《年少日記》是沉重的,其沉重的程度比起早一些上映的《白日之下》有過之而無不及,只是,前者針對的是在家庭、學校之中的角色、責任,後者則針對較大群體在社會中的責任。
鄭有傑為怪獸家長鄭自雄的大兒子,他一直以來也無法達到父親嚴苛的要求。更不幸的是,有傑的弟弟為高材生,父母不斷的把兩兄弟作比較,使有傑完全失去自信心,而且在壓力漸增下,他身體也出現狀況,失眠、嘔吐等也使他苦不堪言,無法專注於學習之中。最後他因為敵不過壓力,而自尋短見。
電影的敘事手法上乘,先製造錯覺,讓觀眾以為當老師的鄭Sir為成長了的有傑,但隨著鄭Sir翻開昔日的日記,一頁一頁的讀,讀到「遺書」時,鄭Sir開始崩潰,說出原來他是弟弟。在隨後的自白,他提到自己及他的一家,從來沒有把有傑看成為家人,而這應是有傑自殺的主因,這便點出了這部電影的主題在於所有出現的人物、角色從來沒有恰如其份地做應有的角色與責任。
鄭Sir心中看不起哥哥,當哥哥半夜問他功課時,他不願教導;哥哥被罰企時,弟弟報以一個冷笑;哥哥想跟弟弟擁抱時,弟弟以「好眼訓」來回應;兩兄弟因走上天台而被保安責難,媽媽斥責哥哥時,弟弟只躲在一處,沒有與哥哥共同承擔責任,明顯地,這個弟弟不稱職。
自雄為怪獸家長,在他身上只找到苛刻的要求及斤斤計較的性格。面對著太太,他只會質問她為何這裡做得不好、那裡做得不理想,兒子愚蠢的責任也被歸究到她的身上,而從來沒有流露半點愛及關懷,從他說:「呢間屋所有野都係我買架。」,就可以明白到,他絕對只是在做「老闆」,而非一個丈夫及爸爸。媽媽左閃右避,所做的都是為了不被自雄責罵,所以她並非愛子女,而只是滿足自雄的要求,鏡頭下從來沒有她為子女捱打或站出來跟自雄理論的畫面,顯然地,她也不是在扮演一個媽媽及妻子,只是自雄的一個夥計而已。
再回到鄭Sir,他因著年少時哥哥自殺、媽媽出走的經歷,他對家庭沒有甚麼願景,只是,他仍然與所愛的人結婚。可是,他並非與妻子二人成為一體,他沒有把年少時的創傷、經歷告知太太,當妻子表示自己懷孕時,他竟以「未Ready」來著妻子墮胎。當夫婦之間並不能分享生命、承擔生命,刻意隱瞞者是盡責的當丈夫嗎?最後,鄭Sir妻子選擇離他而去。
由此可見,關係的崩潰甚或家不成家都是緣於在關係中有人未有盡好本份,扮演好應有的角色。只有一方苦苦堅持並不能成事,且看有傑其實已盡力的作兒子,嘗試努力讀書及按照父母指示做事,但當另一方並非以他們應有的角色來看待及回應時,一意孤行地作他們想作的時,所有心力都是白費的,悲劇也有機會發生。把握機會,好好扮演該扮演的角色,及時的聆聽、擁抱、放手、分享,這才是讓愛存留的關鍵。
或許,在信仰之中,錯誤扮演角色也是我們的問題。當需要作一個順服的孩子時,我們或會選擇當「老闆」;當我們應要如領袖般領導他人時,我們或會選擇當「夥計」。上主讓我們在生命之中與不同的人相遇,我們不可能自我地做自己想做的,了解場景、上帝的要求,靈巧像蛇、純良像鴿子地隨時更改角色,這才是上帝所渴望見到的。否則,即或上帝恩典足以淹沒我們的不是,但是悲劇仍有可能發生,懊悔便成唯一可作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