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之下》
作者:K.Y.KAN|2023年11月08日
《白日之下》
驟眼看,《白日之下》想借電影來諷刺猶如「無牙老虎」的傳媒,不過,當我們仔細地看的話,其實編導想帶出的是人生中不同程度及種類的包袱。
「老左就係一個包袱!」這句話先出現於曉琪的母親跟曉琪就著照顧曉琪祖父的事宜上,引出了年老的人在健壯的人的生命中仿如包袱,想放下不易,但繼續堅持亦是困難。然而,這只是曉琪母親的想法? 還是「普世價值」呢? 不過,住在老人院的伯伯亦曾說過這樣的話,彷彿說明了年老的人是照顧者的包袱實為一個廣被認同的事實。把照顧的責任、包袱外判,其實是無可厚非的,不過,電影所描繪照顧老人或其他殘疾人士院舍的狀況,正正表達了上述的話及「老人」只是一個符號,社會同樣地視年老的人及任何無生產貢獻及經濟價值的人為社會的包袱,「一筆過」撥款、形同虛設的監管就充實地反映出資源不值得被花在這些人身上。
經濟利益下,編導想指出追求真相亦似乎是社會的一個包袱。曉琪上司在曉琪開始採訪計劃初期曾經問她,「呢單料爆唔爆先?」,間接地表示了新聞也需要具備娛樂性,理想的話,是要有足夠的「花生」給予讀者,他又提到偵查組隨時因為無成績而要被Cut,亦暗示了偵查組的存在價值不高。當曉琪已經搜集到一定程度的資料,可以如實地報導彩橋之家如何虐待院友時,曉琪上司擔心會惹上官非及因要承擔任何法律責任而蒙上損失時,對曉琪破口大罵,指控她並不進行Fact-Check。
最後,在曉琪多番努力下,報導也照樣「出街」,偵查組亦得以「續命」,但整個過程也反映到,追求真相,不縱容有錯失的人是一個阻礙經濟發展、阻人發達的包袱,因為在「期望」互相包庇的功利社會下,被掩蓋的真相的出現就是使人蒙上損失,那麼越是追求真相越是沒有價值。相反,「爆」、「花生量充足」卻相等於銷量,這才是有「價值」的。
照顧有需要的人是社會的包袱、追求真相使既得利益者損失又是包袱,那麼這樣的社會還剩下甚麼? 編導刻畫的卻是行善也是一個包袱。真相的浮現衍生出「良心」的責備及催逼。當曉琪收到了消息,指出了院長章劍華性侵犯智障的女舍友小鈴,經調查過後,發現院長原來已經曾經數次被揭發性侵同為智障的女舍友,只是眾人因為害怕智障的兒女再受傷害而放棄從法律起訴院長。即或在曉琪的鼓勵下,小鈴的母親願意報警、從法律途徑處理,但是最後卻同是因著會千絲萬縷的利益關係而無法在證據不足下繼續作出上訴。更甚的是,因著是次的起訴,一直虐待院友的彩橋之家的各舍友要被逼轉院舍,眾人在狼狽之下遇上曉琪,無不指著她怒罵。由此可見,行善並不是一個「必賺」的投資,「止蝕離場」看來更好。
不過,這就是導演想表達的「灰機」信息嗎? 即使照顧有需要的人、追求真相及行善都看似是要捨下的包袱,但導演借通伯的口說出,認為是對的事就堅持去做。所做的看似都是無效,但起碼曉琪在過程中療癒了昔日沒有好好照顧祖父的缺失、建立了跟通伯的關係及確立了自己的使命,這不也是很有價值嗎?
「我們行善,不可喪志;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要收成。」(加6:9) 即使理想的結果並非馬上出現,但我們仍要相信上主會按祂的時間表成就一切,我們只好盡己所能做應做的事,亦同時可以嘗試先把目光放在自己跟上帝及身旁的關係,當中定有所進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