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怪物》影評

    《怪物》

    作者︰K.Y.KAN ︱ 2023年09月11日

    《怪物》

    是枝裕和的《怪物》備受推崇,不單是它敢於探討日本傳統文化中,少年人性取向的問題,它也在探討人性上也有細膩的描繪,衝擊著觀眾的腦袋。

    電影大致上分為三幕劇,分別以母親的角度、老師的角度及兩名小學生的角度作切入點來敍述小學教師以武力虐待學生一案。不同角度的剖析當然有不同的演繹,相同角色的性格及形象當然也會有所不同。基本上,「帶著不同的前設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必然會得著不同的信息」,這絕對是一個非常豐富的主題,可以延伸不同的討論,但這部電影的重心並非只於此。

    是枝裕和想刻畫的,彷彿就是人生之中的一份無可奈何,間接地問了觀眾一個問題:為自己、為別人「努力」是應該的嗎?作母親的,當然以孩子的幸福、利益著想,建基於此,她「努力」的質問校方會怎樣處分虐待學生的老師,亦盡力向外宣揚學校的惡行,致使「公義」可以出現,為兒子吐一口氣。然而,她的「盡責」、她為實現心中的「公義」卻為他者帶來悲劇,無辜的老師在校方「盡責」的維護學生及學校形象下被開除了。

    當被無理解僱的老師「努力」的盡作老師的責任,不計較地愛護學生,想關心學生、為學生作不同的打點時,卻成為了被學生「老屈」的素材;當他「努力」的為自己洗脫「罪名」、尋問真相時,渴望從肇事學生中得知事情的來龍去脈下,他卻引致「誤會」及意外,使學生誤墮櫻梯,亦加深了那位母親對他本人的誤解。

    當兩名小五男學生「努力」的當自己,勇於面對自己的情感世界,渴望可以與自己深愛的人永遠在一起,所以他們需要以謊言來保護萌芽中的感情,結果讓老師需要蒙上污名,他們也難以承受當中的壓力。

    從上述的設置,當人盡力的尋回自己的形象及責任,往往不得要領,更為他者帶來不幸。那麼就人應該「躺平」,甚或人云亦云,從不嘗試好好做自己應做及想做的角色嗎?相反,人是否就應該作好別人眼中的自己,成為一個完全沒有個性、沒有自我特色的「人」?相信導演是開放給觀眾自行探索答案的。

    然而,披戴著基督徒身分的我們,理性上絕對知道答案。只是,我們該如何從感性上也能認知及認同,這則需要聖靈更多的導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