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第67期 不輸在起跑線?不輸在終點!

    一、引言

    教育是人們在社會向上流動的主要因素,很多家長都深明此理。可是,香港的教育制度千瘡百孔,也是不爭的事實。其流弊影響之廣,基督徒也不能置身事外。2013年小一自行分配學位中只有42%申請者能入讀心儀學校。有家長藉「世襲制」的優勢,或加入宗親會,或受洗加入教會,以增加子女入學的機會。有家長為子女同時報讀國際學校,又博取自行分配學位;有些家長每月用上20,000元在子女教育、興趣班、補習班上。新界北區家長埋怨雙非學童太多,影響他們子女讀書的安排。2014年文憑試(DSE)約有66,000名考生,加上約13,000名自修生,約共有79,000位考生。2015年約有74,000名考生,爭取12,000個政府資助大學學額,預計約有26,000名(約35%)考生獲得大學基本入學資格,但當中卻只有12,000名(約16%)學生能夠獲得政府資助的大學學額。當然,有經濟能力的家長可以將子女送到英國、美國、澳洲、加拿大等地升讀大學;經濟能力稍遜的家庭,亦可以選擇國內或台灣的大學,或者就讀香港的自資大學學士、副學士或其他專門訓練課程。然而,大家都擔心子女將來缺乏競爭力,所以就由幼稚園開始竭盡所能為子女悉心安排「鋪路」。

    這些都是有(或即將有)年幼子女的夫婦面對之挑戰。

    二、基督徒父母的反思

    不管我們是不是所謂「直升機家長」或「雲端家長」,我們仍要思考目前社會流行的現象,其背後所代表的價值觀是否合乎聖經的教導。

    (一)聖經的家庭觀
    在聖經,家庭是社會的核心單位,家庭穩定就帶來社會的穩定。上帝的心意是讓人在家庭裡成長,學習作丈夫、父親、妻子、母親。縱然人的本性是自我中心,要求所有人按自己的意願行動,在家庭裡面,我們有機會學習溝通、接納、開放自己關懷別人,又讓別人關懷自己。當人結婚建立家庭,生兒育女,詩篇一二七篇3節便形容:「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祂所給的賞賜。」兒女是上帝所賜的禮物,在舊約時代表示父親的權力和光榮。隨著時代的改變,兒女是父母的產業這種概念淡化了,有另一觀念取而代之:父母的責任是子女的管家,上帝把子女交由我們託管。「管家」(Stewardship)此一概念,強調的是我們的人生是被託管的人生,上帝是我們生命的主,而我們是自己生命的管家。當我們結婚後,我們則是婚姻、配偶及家庭的管家。上帝所求於「管家」的是忠心。所以我們應該忠心管理家庭,管教兒女。

    其實,從頭一天作基督徒父母,我們便是受上帝所託去管教子女,愛護子女,帶領子女認識上帝。猶太人的宗教教育是由家庭開始,例如提摩太的母親及外祖母,就在家裡教導提摩太認識上帝。如果我們重視家庭宗教教育,再加上教會兒童事工的輔助,我們的孩子才不會輸在起跑線。

    (二)不輸在哪條起跑線?
    要「不輸在起跑線」,我們絕對應在孩子唸幼稚園、小學、中學時,給他們學習(這不等同背誦)的機會。學習的東西可能是數學語文、琴棋書畫、待人接物,但是還要讓孩子有足夠空間,不住地認識神的創造,不住地吸取技術來服事別人、管理世界。因為這是一個「有生命的活人」(創二7)之屬靈起跑線。

    所以,為要幫助孩子在這屬靈起跑線上起跑,每一個基督徒家庭都應該在子女初生時,便教導他們謝飯祈禱。自小養成習慣,便能一家人每天一起祈禱。各人分享感恩及代禱事項,同時分享當天最深刻的經歷。當年幼子女發生爭執,可以讓他們在祈禱前處理,讓大家和好,平心靜氣承認自己的不足,求主原諒,同時學習彼此原諒。

    除了祈禱,平日的閒聊也是教養孩童的重要機會。談頑皮表弟剛才的破壞,我們引導孩子想想可以如何像主耶穌愛他;享用美食的同時,記念那些在遠方在近處飢餓的人;孩子說某同學爸媽離婚,便一起翻閱聖經中有關婚姻的經文;參加婚禮時,不單讚賞新娘的衣飾和外貌,更告訴孩子她那些忠心事奉的往事。這些潛移默化,有時比莊嚴肅穆的家庭崇拜效果更大,也不用待正式的家庭崇拜時才進行。

    (三)不輸在終點
    如果我們把眼光放遠,死亡才是人生的終點。當人結束地上的生命,才是定輸贏的時刻。贏在起跑線的,未必在終點勝出。

    要不輸在終點,父母要留意以下幾方面:

    1. 培育孩子的品格
    社會上有不少專業人士失德的個案。他們有些雖然贏在起跑線,其後擠身名校,學有所成;不過就是品格的缺失令他們失去事業、失去別人對他們的尊重,未到終點便輸了。一個完整的人格,比起做一個專業人士,應該是更優先、更根本。要成功培育品格,父母的愛與關懷、肯定和接納都十分重要。一個經常被指責的孩子,不容易欣賞別人,也不容易欣賞自己。當社會流行競爭的時候,我們要幫助孩子面對自己的限制。人生的考試、比賽,並不只是選擇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的幾個關口。小學生每學期的默書已經是挑戰──由讀默到背默,由短文到長文。當其他同學得滿分,你的孩子只有80分,這便是以肯定和接納來幫助孩子建立自信的契機,讓他長大後能夠自己解決難題。當孩子做功課及溫習就感到疲倦,看電視節目及「打機」就十分精神的時候,便是以愛與關懷仔細找出背後之原因,從而幫助他們建立自律的時候。如果我們希望子女不會被淘汰,能夠有光明的前途,便需要將眼光從起跑線放得更遠。我們應該重視建立孩子紀律生活的習慣,激發孩子的創作力和奮鬥心,讓他們在碰到困難時不輕言放棄。我們培養孩子守時、誠實、尊重別人、幫助別人等習慣,讓他們成為一個有品格的人。

    2. 教導孩子選對賽道
    有些大學生選科時只考慮哪個學系容易入、分數高,有些只問哪科畢業後薪高糧準,有些則為了父母讀自己沒有興趣的學科;另一些則把大學生活縮減為「大學五件事」:上莊、走堂、拍拖、兼職、住宿舍。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學習的目的近乎零。我們不要在子女身上複製我們的成功;同樣不要勉強子女實現我們無法完成的理想。我們要尊重上帝創造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我們應該自孩子年少時便幫助他們認識上帝在他們身上的計劃,從而規劃日後升學就業的路。基督徒父母好像「生命師傅」( Life Mentor )般,啟發子女尋找上帝在他們身上尚未完成的計劃,讓他們有夢想、懷著依靠上帝的信心,經歷人生。教導子女認識上帝對他們人生的召命,將會影響子女一生。

    3. 成為孩子的榜樣
    作為基督徒父母,我們尚可給孩子做好榜樣,讓他們學習將人生前途交託上帝掌管。這包括了考不到最心儀的學校,在校際比賽中得不到獎項,仍然歡歡喜喜充滿盼望,不怨天尤人。在起跑線上錯失良機當然可惜,即使如此,誰說神的恩典不會覆蓋我們一生,而會在起跑線後泯滅?!

    (四)把最好的給孩子?
    為人父母,很自然將自己認為最好的留給子女。這可能是人生的經驗,某種行業的知識,或對世界未來發展的分析等。有些家長胼手胝足為賺錢給孩子上補習班,有些為年幼子女購買人壽保險,有資助成年子女結婚,支付買樓首期,有些透過人脈關係幫助子女「入行」。有些父母在子女找工作時陪伴他們面試、代子女發問,努力保護子女的權益。這些做法可以被理解為對子女的保護看守,勉強也可算是管家的職責。

    其實,要不要做這些,本身不是一個大是大非的問題。基於基督徒的價值,我們考慮的因素是:

    1. 做這件事使我們達到目標的可能性高嗎?我們有責任深入了解多一些,例如:這訓練班能否讓孩子認識自己的興趣,搬到該區是否顯著地提高孩子入讀某校的機會率,某名校的老師有沒有好法子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我們要好好運用神所賜的智慧,來做決定。

    2. 我們是否有資源來做這件事?這不僅指金錢。如果為了學習某種樂器而把休息時間大大削減,或叫夫妻不和、親子不睦,那便無助於建立基督化家庭。反之,如果時間精力金錢皆充裕,排隊報讀一所好學校又豈會不對?

    3. 誰配得最好的?耶穌基督提醒我們:「愛兒女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不背著他的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門徒。」我們需要時刻反省,究竟我們的人生,是否以子女為中心,而忽略了上帝的位置?我們內心深處的期盼,是希望神完成我教好子女的大計,還是希望教好子女以完成神的大計?前者有機會淪為奉子女為偶像,後者則是踐行管家的職責,並將身體(和兒女)獻上當作活祭的人生態度。

    4. 我們還須檢討自己是否相信「森林定律」,認定孩子的成功必須建立在別人的失敗上,還是可以把原本打算栽培孩子的金錢時間精力,與別的家長和孩子分享,讓他們也一同得到好處。談到與別人分享時,保羅的原則是:「我原不是要別人輕省,你們受累,乃要均平,就是要你們的富餘,現在可以補他們的不足,使他們的富餘,將來也可以補你們的不足,這就均平了。如經上所記:多收的也沒有餘;少收的也沒有缺。」(林後八13-15)現實社會追逐成功,可是我們基督徒父母不要被世界的價值觀俘虜,反而要讓聖經的家庭觀、子女教育觀成為我們人生的指南。

    三、牧養上的反思

    教會內有些家長為了培育孩子,下班後趕緊回家檢查作業,週日週末四出奔波帶孩子上彈琴、網球、柔道、西班牙語等興趣班。夫婦團契的團友們,見面時總是在交換學校、名師的資訊。見到他們如此勞碌,牧者及肢體可以如何回應?

    (一)心態
    首要的是不要批評他們為「怪獸家長」。你可能認為某位父母過慮了,也過分了。不過,家長認為他們已經努力作出最正確的判斷。我們並非站在對方的位置上,未必可以理解其處境。或許我們可以發現他們有「盲點」;但是我們可能同樣亦有盲點。我們需要有同理心,不隨便下判斷;相反要設法理解他們。如果你的好友患上難治之症,中西醫推拿排毒甚麼都嘗試,儘管你不同意他的做法,也得安靜地陪伴著他。否則他只會認為你「針唔拮到肉就唔知痛」。

    我們要小心自己的「偏見」。上一代的育兒標準未必能應用於這一代。不要因為你小時沒有學過用平板電腦,便揶揄現在的父母給孩子這玩意。某家長沒有像你那末輕鬆放手,他不一定是直升機父母;某人沒有像你那般留意孩子在校結交的朋友,也不代表她對孩子缺乏應有的關顧。儘管我們育兒經驗豐富,或是見過別的父母之成敗,仍要慎防以自己的經驗,作為標準來評價別人用的是否良策。陪伴他們,讓他們見到你如何實踐對聖經的理解,會更為有效。

    雖然我們不隨便對別人教育子女的方法作出價值判斷,但是我們仍要按照聖經的原則進行自我反省,讓上帝的說話親自光照我們。申命記四章40節教訓我們:「我今日將祂的律例誡命曉諭你,你要遵守,使你和你的子孫可以得福,並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上帝所賜的地上得以長久。」

    (二)行動
    堂會對於家庭的支援,可以有幾方面:

    1. 培育夫婦二人的溝通,讓他們作出同心的決定,更有效地教養孩童。設計一些可以由父母帶同孩子一起參加的聚會,讓孩子從旁觀察父母在屬靈上的追求,又使兩代與其他會友及他們的子女建立更多關係。這個網絡,會在各人的學習、工作、生活及靈性上,發揮很大的支持作用。

    2. 教會可以鼓勵資深信徒的家庭成為較年輕家庭的「生命師傅」,分享教養子女的經驗,讓大家從活生生的見證裡,更有信心實踐基督徒的價值觀。

    3. 支持單親家庭。夫婦二人為了子女的教育和成長,已經可以忙得透不過氣,可以想像單親家庭的壓力絕不輕省。成年的弟兄姊妹可以主動地充當這些家庭中孩子的「契爺」「契媽」,好實踐「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的教訓。

    四、結語

    在學業上和社會地位上的輸真是無比重要嗎?教會內還有一些父母,由於經濟能力或是孩子智力體質等所限,根本不能或不會對兒女有很多要求。但是,不論是父母還是教會,我們都要帶領孩子來到上帝面前,讓他們認識上帝,經歷上帝。箴言二十二章6節教導我們:「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當孩子到離世的時候仍然有高尚的品格,並且切實地為主而活,生命滿有意義,那便更勝贏輸。人生賽道上的勝利者不是只有一個;只要能夠跑畢全程,跑完當跑的路,就是勝利者了。當人認識生命的主的時候就不會失敗;相反是蒙恩蒙福的人。願我們都能夠認定上帝,向著標杆直跑,努力走我們的人生路,阿們。

    撰文: 郭鴻標、許志超
    督印: 神學及時事立場委員會 
    (郭鴻標牧師、范建強博士、蕭壽華牧師、許志超博士、趙崇明博士、郭偉聯博士、何國華牧師、廖炳堂博士、萬得康牧師、范國光牧師、王礽福社長、朱秀蓮傳道 )
    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出版(版權所有 翻印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