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第61期 跨越疏離、重建親密

    宣道群體婚姻家庭生活應有的關係

    前言:香港婚姻家庭現況的調查與省思

    眾所周知,婚姻是人倫之始,家庭是孕育生命的場所;健康滿足與和諧親密的家庭生活,能建立正向人生,造福親屬與社群。但近年兩份調查顯示,港人婚姻家庭的關係「呈現疏離、缺乏親密」。
    首先是「家庭功能」日漸減弱,因偏重物質報酬、崇尚私隱及選擇個人生活方式,減低了家人互相關懷、彼此扶持等傳統家庭價值和美德(香港策略發展委員會社會發展及生活質素調查,2006年9月20日)。其次是「家庭團結抗逆指數」在過去十年間持續滑落,由1993年的-93倒退至2008年的-906(社聯香港社會發展指數調查,2010年5月),顯示家人在面對家庭逆境時,難以取得諒解、互相欣賞,缺乏溝通。
    誠然,家人若要建立和諧親密的關係,不能只著眼於物質報酬、各取所需、個人喜好。香港在過去十多年,經歷過金融海嘯、沙士侵襲等天災人禍,經濟仍能從谷底反彈,但為何我們的家庭功能卻日漸減弱,團結抗逆指數低處未見低呢?在繁重工作與生活的壓力下,面對「情感不穩、關係疏離」的家庭危機,我們該作甚麼?
    宣道會香港區聯會在2011-2015的五年計劃裡,將協助各堂會,探索如何讓不同的宣道群體(兒少、青年、成年與長者),獲取「溫馨和諧、親密滿足」的家庭生活。本文撰寫的路向,是從聖經的角度(1)剖析導致婚姻家庭關係疏離的真相,及(2)緊握基督救贖的恩典與應許,跨越疏離的障礙;並且嘗試從(3)個人成長與家庭事工的取向,提出有助會眾獲取親密和諧關係的實踐方案。盼能拋磚引玉,增進各方的關注。

    一、剖析導致關係疏離的真相

    (一)留意因罪的羞愧產生「躲藏與指責」的問題

    起初神創造亞當與夏娃,他們赤身露體(創二25),在身心靈各方面,向對方敞開,坦誠溝通,並無問題。然而,當罪進入生命,為了掩蓋自己行為上的缺失,便用葉子編作裙子遮掩身體,繼而躲避上帝、指責別人(配偶/家人)(創三7-13)。這都是因罪誘發的羞愧、恐懼與退縮。關係破裂,人就疏離。
    美國基督徒心理輔導學者湯德森,形容這現象為「逃避愛的躲藏行為」(Hiding From Love)。犯罪後的亞當夏娃,害怕遭譴責(Afraid of Condemnation),並無尋求寬恕、復建關係;卻誤以為可躲藏起來,逃避面對神和人的責任(Accountability)。這種逃避處理問題的態度,像把自己關在牢裡,使自己跟那互愛互助的配偶或家人,分隔開來(John Townsend,1991)。進一步想,在罪中失落、受虧損的人,在碰到生命難題時,理應接受家人「愛的支援」;現在卻因羞愧與害怕,拒絕溝通,拒絕別人的援手,使家庭關係疏離,逐漸失去融和親密的情感生活。
    香港生活節奏急促,要應付自己日常的生活已不容易,若要同時照顧家人或親屬,更覺為難。於是,許多夫婦處身工作與家庭的拉力之下,因害怕身心疲憊、教子無方,變得不敢生育。有些夫婦長期在生育的事上各持己見,雙方又在親密(性愛)關係上有協調的困難,就會累積怨憤。若因此導致婚外情,多會怪責配偶,歸咎對方是造成問題的罪魁禍首,沒有想到自己也有責任。如此看來,「逃避愛的躲藏行為」,就是不敢正視實況,不能正面溝通和不肯接受支援,這樣做的人只會使婚姻家庭關係愈加疏離。

    (二)避免「孤獨與沉溺」惡習使關係變得更疏離

    有研究婚姻家庭的內地學者認為,「關係中的不安全感」,才是導致關係脆弱鬆散的主因(王學富:2008)。一個人若長期缺乏配偶、父母子女或親屬間的情感支援,彼此漠不關心,就會感到遭受遺棄、不安全。倘若遇上逆境而無法與家人達成解決問題的共識,就會將各人「推向關注自身」的需要。這樣,一家人多會消極看待彼此的支援,使關係停滯不前,陷入僵局。
    美國心理學者傑洛梅(Gerald May)為此指出,那些與別人無法建立有意義的關係、欠缺調節情緒的能力、對生活缺乏目標的人,須要正視「因躲藏自己、疏離人群所產生孤獨成癮(沉溺)行為」。我們對生活裡懸而未決的難題,總不能「眼不見為淨」。過去數年香港有不少隱蔽青年,對學業與工作失去信心,終日藏身家裡,沉迷電動遊戲,日夜顛倒;他們因生活費用和態度頹廢的問題,甚至會傷害家人,叫人嘆息。
    另一方面,很多雙職父母誤以為可以藉著金錢物質,彌補親子關係;為免孩子孤獨,他們樂意送上最新型號手機、iPhone和iPad。此外,有些父母望子成龍,竭力要子女成為尖子,進入心儀學校,於是緊張兮兮,凡事操控,密不透風。這些溺愛、焦慮、操控行為,最終造成港孩、怪獸家長、直升機父母等現象。
    因此,若孤獨感導致「成癮沉溺、物質彌補」等行為,我們就不能對現時家庭關係的疏離,坐視不理、愛理不理。因為親密和諧的家庭關係,源自互信、真誠無障礙的溝通與關懷。

    二、緊握恩典跨越疏離的障礙

    當亞當夏娃的關係疏離,他們就面對互相得罪、逃避責任、害怕親密等困難;奇妙的是,耶和華神主動將他們用作自我保護的無花果樹葉,換上「用皮子做的衣服」(創三21)。這正說明,只要我們願意接受,神就樂意將耶穌基督的義,披戴在我們身上(加三26);並且要將舊有的心志改換過來,使我們成為新造的人(弗四23-24),促成和好(弗二15)。

    (一)新的生命帶來心靈的重建
    基督徒的家庭,藉著主耶穌的救贖,帶來個人新的生命。並且,上帝要幫助我們經歷不同階段的心靈重建。這些階段是:(1)心靈因獲得支援,蒙受安慰(Comforted Spirit);(2)讓心靈接受了解,再次敞開,成為可接觸的心靈(Accessible Spirit);(3)自己能因此開展與別人和神,尋求復和的旅程(Reconciled Spirit);(4)復和人生出現以後,心靈便能強壯起來(Empowered Spirit),帶來靈命的成長與關係的進深;(5)信仰生命因這樣持續的成長,使我們能開展以寧靜的心(Serene Spirit),面對生命不同逆境的屬靈操練,並且在禱告中聆聽、分辨與接受屬靈的塑造與導引(李耀全:2008)。因此,若要復建疏離的婚姻家庭關係,無論是個人或是教會,都須要正視個人與家人,在不同的信仰階段中,如何獲得「安慰鼓勵、靈性栽培」。

    (二)神聖的愛塑建親密與和諧
    神對個人生命救贖的旨意,及後也會為我們的婚姻家庭關係,帶來同蒙救贖的機會。那使人和睦的福音,拆毀了中間隔絕的牆(弗二14),使我們得著重建關係的信心與實踐路向,從而放棄舊有「躲避愛的行為」;並且以「基督寬恕接納、聖潔蒙愛的心」,來塑造親密關係。事實上,基督對婚姻家庭的救贖,就是要使家人間不再受恐懼、罪疚感及羞恥的支配,形成長期的疏離;反倒因著基督的恩典與應許,學習彼此接納、安慰與扶助。藉著神聖的愛,不再懼怕(包括:神的審判與家人的指責;參約壹四17-18),能坦誠向家人展現心靈的真貌(約壹三18)。

    三、獲取親密滿足的實踐建議

    基督救恩的豐盛,在於祂對家庭拯救的心意(例如:挪亞及哥尼流一家);因此,祂應許信靠祂的人及其家庭,必定得救(徒十六31)。若要讓家庭承受生命的恩典,就必須緊記「基督救贖、愛與饒恕」的重要性(西三12-13)。家庭若然渴望健康的親密和諧關係,個人就要擁有在基督裡與家人「自主而相繫」的成長關係。
    所謂「自主而相繫」,就是要在「情緒表現」及「思維認知」的兩個層面上,成熟面對「個人獨處」與「群體共融」的需要;並且能在人際互動時,適當處理拉力(期待)與推力(拒絕)。同時,我們也不應該用「情緒截斷」(Emotional Cutoff)的方法,孤立自己,拒絕與人溝通;卻要學習「聆聽尊重、彈性接納」,讓自己按著對神所給的信心與能力(羅十二3),與家人尋求解決問題的可行方案。這就是說,既有清晰的界線(Boundary),明白現在的限制;又不會因猜疑、恐懼或焦慮等因素,傷害婚姻家庭。
    現試就上述「自主而相繫」的焦點,提出有助個人成長與教會家庭事工的實踐建議:

    (一)個人成長的建議──健康心靈與正向生命的價值觀
    現在的社會環境與文化,對家庭的戕害甚深。疏離的家庭關係,無法予人成長(Self Growth)的土壤,所以我們必須先學會關愛自己(Self Care),重新建立健康的心靈與正向的生命價值觀。神的旨意是要我們愛神,以及愛人如己(可十二30-31);我們若不願意或不懂得親近神,又會怎樣明白愛呢?若自己沒有健康的情緒與心智,又怎樣能以清潔和正直無偽的心靈,向家人表達關愛之情呢?!以下是一些成長建議:

    1.將神的話語存記在心,察看並回應聖靈對心靈的呼喚;藉此除去心高氣傲的惡習與污穢(申四39,十七20,三十6),避免心靈的失控與毀壞(箴二十五28)。因此,要藉著靈修生活中的讀經與禱告,向神敞開心靈,讓祂介入與光照。靈性培育與靈修操練息息相關,若能騰出時間獨處,與神相遇,就能培育「領受信心、成長事奉」的信仰生命。

    2.學習找出負面情緒(Negative Emotions),包括:恐懼、防禦、否定、逃避等,務求消除一些不健康的回應或處事模式(Dysfunctional Response and Patterns)。然而單靠自身的力量,我們很難承認或正視個人的黑暗、「虛假的我」,必須倚靠「基督救贖恩典、聖靈導引與愛裡的更新」,從上帝的角度洞悉自己的本相,為生命帶來成長藍圖,建立「真實的我」。惟有改變個人對上帝的認知,重整支離破碎的生命,才能塑造成熟的生命,建立正向的價值。

    (二)家庭事工的建議──教會應重視家庭成員友誼關懷
    家人和朋友的關懷,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基督教心靈關顧方式。家庭關顧有助人獲得深層的心理靈性成長,特別是父母子女之間和配偶之間的「友誼關懷」,能有效滿足家人間的心靈需要(貝內爾:2004)。如前所述,若家人和諧親密,家庭就能成為人生的避風港,迎戰現今社會、經濟與文化各項的挑戰。畢竟,家人間的關係,有賴「自主而相繫」的成熟程度,從而展現出健康成熟的「獨處和共處」的共融關係。
    因此,我們建議教會在推動家庭事工時,要幫助會眾了解家庭關係疏離的成因;並且強調藉著上帝的同在,成為基督徒愛護家庭、彼此相愛的動力(約壹四19);鼓勵各人敞開心靈,分享所想,尋求諒解與幫助,棄絕扭曲的認知與傷害的行動,直至建立一個信任和支持的關係(就是尊重、接納與不控制對方)為止。簡言之,從友誼關懷的角度,所制定的預防性的靈性成長課程與事工,能具備「看顧家庭、化解衝突、寬容饒恕」的學習果效,有助信徒建立親密和諧的家庭關係。試舉例如下:

    1.開設主日學及專題課程,從聖經的角度幫助信徒認識整全生命(人生)的內涵、意義與價值;包括:情感(情緒)的健康、靈命(悔改成為新造的人)的健康、屬靈操練(獨處)與作主門徒的關係、社交與人際關係的健康等課題。

    2.在崇拜中按每年教會主題,制定有助信徒婚姻家庭關係成長的方向;並且運用不同的資源及方式,配合情人節、兒童節、父母親節、夫婦節等,增進信徒與家人的親密和諧。

    教牧傳道可聯同信徒領袖,籌劃年度性的福音主日、佈道會、懇親聚會及親子家庭營等,幫助信徒家庭體會神的聖愛,藉著祂的憐憫與能力,恩上加恩,使弟兄姊妹靈命復興,接受裝備,一起傳福音見證主。

    總結與前瞻

    總括而言,個人與教會在建設健康家庭上,都有其角色與責任。重建親密滿足的關係,必須由個人心靈的重建為起點,為的是要棄除沒有安全感、羞愧與恐懼的相處模式。同時,教會既是信徒群體屬靈的家,家庭牧養便應從個人健康與靈性培育為起點。今天宣道群體的家庭,不能抱持「各家自掃門前雪」的謬誤;家庭間應該學習相互守望,正視情緒對信徒生活與靈命成長的衝擊。惟靠家人與教會群體的扶助,我們才能從罪的羞愧與及恐懼中逃脫出來;並且藉學習回應父母、配偶、兒女或親人的需要,印證我們能藉著聖潔(神性)的愛,建立親密和諧家庭關係的真實應許(譚廣海:2009)。

    撰文:譚廣海牧師、李耀全牧師
    督印:神學及時事立場委員會(李耀全牧師、譚廣海牧師、許朝英社長、郭鴻標牧師、何國華牧師、趙崇明博士、郭偉聯博士、姚添壽牧師、王礽福傳道)
    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出版(版權所有 翻印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