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第54期 金融海嘯的省思(延續篇)

    一如某周刊主筆所言:「劍王之王劍下亡」,誰會料到,911事件不能摧毀的雷曼兄弟(雷曼的總部本設於被毀的世貿大廈內),竟然會摧毀在自己的金融工具裏。這金融王國成立了超過一個世紀(1850年成立),2007年更被《財富》(Fortune)雜誌選為首名最被仰慕的公司,其不單只破滅在自己的投資迷夢裏,還牽動了全球性的金融災難,苦主處處,香港亦難於倖免。

    當然,為了避免發生上世紀初由美國開始的「大衰退」(the Great Depression;由1929年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為期超過十年),各地政府果斷地向銀行注資,以保住及穩定金融體系。事實上,新任美國總統奧巴馬最大的挑戰,便是如何力挽這經濟瀕臨分崩離析的狂潮。雖然救市措施一一出台,時至今天仍未能立竿見影,美國股市仍然非常波動,消費指數更錄得30多年來最大的跌幅。正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金融體系潛存著的結構性問題,並非能解決於旦夕間,投資機構的信譽及消費者的信心重建需時,在這一段不知要為期多久的金融風暴裏,星斗市民卻無奈地承受浪接浪的沖擊。未能妥善應變者,勢將陷入精神的困擾中。

    教會要果斷地救援

    基督教女青年會早於本年初藉著一項調查為香港人把脈,在其訪問過的1100人中,一成半經常感到沮喪,四成有間中或經常焦慮和失眠,超過一成表示在經濟困境下,壓力指數極高。六成表示壓力主要來自物價騰貴,經濟前景不明朗。三成半表示對於公司倒閉或裁員感到有壓力。我們相信,活在這世界中的信徒,心靈亦受到沖擊和震盪,這構成了教會在牧養群羊上的燃眉之急。按此了解,教會務必針對時弊,果斷地作出救援的行動才是。事實上,針對這需要,各樣的支援措施,在某些教會裏已紛紛出台,如建立緊密的關顧系統 (如電話熱線、手機短訊、電腦網絡的聯絡等等),以關懷、開解及輔導信徒;設立發放招聘消息的機制,以助待業人士;設立專門的慈惠金,特點是高度保密及處理手法靈活,以助經濟上有需要的信徒;等等。當然,這些措施是否生效是取決於很多的因素,但至少顯出教會愛心的誠意,亦提供了實際的渠道,符合了約翰壹書三章18節的教導:「小子們哪,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

    要愛鄰舍如同自己

    在我們關心教會如何牧養自己信眾的當兒,我們同樣須要關心我們所處身的社區。誠然,在金融海嘯的沖擊下,香港人的日子也不好過。本年初香港聖雅各福群會眾膳坊(食物銀行)表示,2008年申領食物援助者共一萬九千多人,比前年上升超過五成;申領餐次則達六十萬次,比前年大幅增加超過一倍。據有關方面的分析,因著金融海嘯,將會有更多人失業,令更多家庭活在貧窮線下,故此,2009年的情況勢必更為嚴重。按此推理,我們有理由相信,活在貧窮線下的香港人勢必突破一百萬大關。換言之,每七個人中,便有超過一個人是貧窮人。此情此景,在在促使教會要認真地正視主耶穌的教導:最大的誡命是「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要愛人如己,再沒有比這兩條誡命更大的了」(可十二31)。在原文裏,「愛人」本是「愛鄰舍」。但由於主耶穌於路加福音第十章25至37節以撒瑪利亞人的故事,表明凡是有需要的人都是鄰舍,故《和合本》把「愛鄰舍」譯作「愛人」,也是恰當的譯法。

    在此,主耶穌發出了一個「雙重的誡命」(double commandments),說明了在世上每一個基督徒都被主耶穌委以「雙重的任務」(double duties)。按此了解,除了我們要竭盡所能,全心全意地敬拜神和服侍祂之外,亦不能漠視「鄰舍」的需要。教會不妨考慮在會友當中收集一些頗新淨的家庭用品,送給有需要的人,這些人可以是會友,亦可以是社區裏的人。筆者在溫哥華時,認識有些教會真的在某些日子裏有「免費午餐」及「免費晚餐」提供。也許,神要藉著金融海嘯,進一步提醒教會,要認真落實以上主耶穌的教導,進取一點地學習踐行愛人如己的功課。

    人生的得與失乃銀幣的兩面

    從宏觀的角度看這金融海嘯帶給我們經濟上的損失,當中因著被瞞騙和不公平地對待的感受無法抒發,使我們憤憤不平,無奈感亦油然而生。誠然,我們應該竭盡所能,盡所有的渠道,為自己討回公道,這無疑是我們應有的權利。但如果申訴不果時,繼續糾纏下去亦不是長遠解決的方法。在此,按照聖經的教導,我們都活在一個墮落的世界裏。活在這世界裏,我們很快便會發現,我們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活在損失之中,損失的清單包括青春、活力、健康、視力、體力,甚至親友等。以上的清單屬於正常的損失,但亦有無常的損失:如失戀、失業、投資失利、失婚、突發性的重病,甚至因意外而失去身體某些部分等。這些我們極不願意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故,卻可能會有發生的一天,要避也避不來。正因為這樣,我們都須要為此作好準備,以至一旦事故發生,便知道應該如何應對,才能安然度過困境。

    誠然,在面對意外的損失時,我們的心理反應先是震驚,並且感到難於接受現實,覺得自己好像活在夢中,似幻又似真,全人感到麻木,失去方向感,心中盡是混亂。以上的反應是自然的;虛幻不真及麻木的感覺其實是一種自我防衛,有「避震」的作用。過了這起初的階段,心靈開始感受及承受因意外損失帶來的心理壓力,情緒會激動,焦慮及暴躁常有發生。我們甚至會埋怨神不加以援手,又或者是自責愚昧無知,以致遭逢損失。這一個階段是很需要同行者為之禱告,聆聽心靈的訴苦,容讓負面情緒的抒發。因此,我們務必要突破自我封閉的心態,尋找一些可信靠的親朋好友,甚至是牧者,把心靈的苦痛盡訴。這樣,就好像人的呼吸,先把負面的怨氣呼出,才能吸入正面的、有建設性的屬靈之氣,使心靈得著振奮。

    過了這段日子,我們心靈的空虛極須要得著神話語的安慰、勸勉和肯定,故此,我們需要回到神的話語裏,得著祂的應許和安慰,以至能滙聚力量解決當前的問題。換言之,儘管是信徒,心靈亦需要時間平伏,更需要同行者助之一把,為之禱告,聆聽其心聲,提供實質的援助,共同度過困苦的日子。

    信靠神而逆境自強

    在這末世的日子,要靠著環境給我們平安是很難的,主耶穌的話語,道盡了末世盡是苦難的情景:「你們聽見打仗和打仗的風聲,不要驚慌,這些事是必須有的,只是末期還沒有到,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多處必有地震、饑荒,這都是災難的起頭」(可十三7-8)。因著魔鬼的引誘及惡意的破壞,人性的軟弱及活在一個受咒詛的世界裏(創三15-19),耶穌所預言的種種末世的災劫,亦是可預料的。儘管沒有發生金融海嘯,數年前的SARS疫情,繼而的南亞海嘯,及至前年緬甸的超級颶風及我國的四川大地震,都足以奪走人心的平安。由此可見,所謂的太平盛世,平安穩妥,都是假象,一如使徒保羅在論及末世時所言:「人正說平安穩妥的時候,災禍忽然臨到他們」(帖前五3)。如果我們的平安和喜樂是靠賴美好的環境,我們勢必活在無盡的惶恐中。

    在此,我們想起主耶穌在離世前的大祭司禱告,其中的禱文曰:「我不求祢叫他們離開世界,只求祢保守他們脫離那惡者」(約十七15),那惡者無疑是指魔鬼。耶穌所言暗示了這世界是受著魔鬼的影響,信徒活在這世界裏同樣受到其影響,但耶穌求父神保守信徒,不墮入魔鬼的圈套裏。將這教導應用在這金融海嘯裏,因著某些人受不住金錢的誘惑,用了種種虛假騙人的投資工具斂財自肥,活在這個墮落的世代裏,信徒難免受到連累。但只要我們倚靠仰望主,相信主的應許,父神必保守我們,安然度過這危機,直到那日,不為邪惡所勝。一如耶穌對將要面對苦難試煉的門徒的訓言:「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可十三13),可見活在如火的試煉中的信徒,所應該抱持的態度,便是靠著主處變不驚,堅忍不屈,直到考驗的過去。

    心靈的釋放在於思想正確

    從積極的角度看,按照聖經的教導,每一個經歷,不論是順與逆境,我們都應該視為一項信仰的考驗及經歷基督復活的能力的機會。聖經強調,神的能力是無與倫比的,其中如神創世的能力,以及祂使基督從死裏復活的能力(即起死回生之能)。使徒保羅生命的期盼,便是「認識基督,曉得他復活的大能,並且曉得和他一同受苦效法他的死」(腓三10)。意思便是說,信徒在世受苦,是效法基督的受苦。藉著得勝苦難,體驗基督復活的大能大力的彰顯。猶記得筆者曾經有一段時間活在窮困之中,兒女亦幼少,住在親友家裏,正是寄人籬下。銀行幾無存款,前景一片迷濛。然而,在那串日子,我與家人緊握著主耶穌的應許:「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喝甚麼;為身體憂慮,穿甚麼……你們需要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六25-33)。主的應許,成了我的力量,心中充滿平安、喜樂和滿足,深深體驗到原來滿足感不是來自物質的豐富及財富。直到過了近一年的時間,主便為我們開路,繼續事奉的人生。回望過往主帶領我度過人生多少個關卡,正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主的恩愛及大能可說是彰彰在目,深信父神既有創世及使死人復活的能力,我的難題在祂的眼中實在算不得甚麼。

    聖經中記載了不少先賢古聖,因著信仰的幫助而能堅強地面對充滿苦難的每一天。舉例說,儘管是孑然一身,並且被困於牢房之中,使徒保羅仍然能心存喜樂(腓一12-18),以平常心面對危難,這是因為他有著正確的價值觀,便是耶穌是至寶,其他的事物,都被視作糞土(腓三8)。能夠分清楚甚麼是「寶」,甚麼是「土」,便能正確地評估世上的成敗得失。思想正確,感受也正確(think right and feel right)。正確的思想能帶領我們的情緒,走出靈程的低谷,透視金融海嘯的陰霾,開懷地過每一天。

    重整生命,繼續上路

    金融海嘯捲起了千尺浪,大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勢。聖經曾記載,門徒也曾在驚濤駭浪中,耶穌對他們說:「你們放心,是我不要怕」(可六50)。這亦是主耶穌要對每一個活在困苦中的信徒的慰藉之言。時至今天,父神仍然期望我們以一顆赤子之心,全然信靠祂。正是「疾風知勁草」,讓我們積極地、勇敢地面對生命的挑戰。

    末了,猶記得在世的主耶穌,在祂事奉的日子裏,不時遇到困難和逼迫。當猶太教的領袖們經常在公開的場白針對祂,甚至要抓著祂言論的把柄攻擊祂時,耶穌便把焦點轉移,將更多的時間投放在門徒訓練上,藉此裝備門徒,使他們成為使徒,以至在傳揚天國的福音上收薪火相傳之效(可六7)。耶穌把事奉的危機轉化成培育生命的契機。同樣地,也許今天神要藉著金融海嘯的怒號喚醒我們,要我們檢視一下慣常的生活方式,重新發現一些經常忽略的東西,卻是值得我們留意及投資的。舉例說,個人的層面如進修、閱讀、參加事奉(如短宣)等,在在擴濶我們的視野,為自己增值。家庭層面如多撥時間與家人甚至朋友相處,學習溝通及親子相處等技巧,使我們與家人、配偶和朋友之間的關係進一步得著鞏固。這是一個重整生命,繼續上路的策略。

    「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羅八28)。神的智慧便是在此,信仰的能力也是在此。

    撰文:張永信牧師
    督印:神學及時事立場委員會(曾立華牧師、胡志偉牧師、李耀全牧師、譚廣海牧師、許朝英社長、郭鴻標牧師、何國華牧師、趙崇明博士、郭偉聯博士、姚添壽牧師、郭瑞榮牧師、張永信牧師)
    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出版 (版權所有 翻印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