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第51期 神聖醫治之理解與實踐

    引言

    宣道會的「四重福音」是我們信仰的傳承,認信耶穌基督是拯救之主、成聖之主、醫治之主與再來之主。不少教牧與信徒對於本會創辦人宣信 (A.B.Simpson) 有關「神聖醫治」(Divine Healing) 的理解和實踐,抱有戒心或疑惑,忘掉了這方面的聖經教導乃是我們靈命成長的途徑之一。

    更因著靈恩運動的興起,特別對神蹟奇事、醫病趕鬼的重視,又舉辦神醫聚會等,為不少教牧與信徒帶來困惑。有些看「神聖醫治」為不合時宜,因為現代醫學科技的進步;有些則全盤否定,因為懼怕別人視我們走向狂熱的靈恩路線;也有些盲目擁抱時下流行的醫治模式,混淆了宣信對「神聖醫治」既肯定又規範的中肯立場。

    創造與醫治

    我們要全面而正確理解「神聖醫治」,必須由創造論作為起始,就是肯定一切受造物的生命源自上帝 (創一及二章),主原先創造的生命是完美無疾的 (創一27-31),而人對本身的身體不感到羞恥 (創二25)。神創造人身體的原意是整全而均衡、健康又美好的;然而當罪進入整個受造界 (創三11;羅五12),亞當對身體的認知與感受產生明顯變化,身體因工作會勞損 (創三17-19),女性「生產兒女必多受苦楚」(創三16)。

    罪徹底地使整個受造界機能失調,於是動物與人類為敵 (創三15),植物又會帶來人類的不便與災害 (創三18),而大地不再予人效力 (創四11)。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墮落的世界,根本是「患病的受造界」(Sick Creation),急切等候神的救贖 (羅八19-23;弗一10)。

    我們過度把創造與救贖的分割,不當地看重了「靈魂」的拯救,卻忽視了身體也同樣須要「重新受造」(re-created);保羅肯定任何人在基督救恩裡,就成為「全新的受造物」(林後五17-18)。

    醫治的福音

    耶穌基督的「全面豐足」(all-sufficiency) 是「神聖醫治」的基礎,宣信理解基督代贖的恩典涉及人的靈(指向救恩)、魂(指向成聖) 和身體(指向醫治)三個層面。耶穌的道成肉身 (約一1-18),表述「神聖」甘願進入「患病的受造界」,祂對變質的物質與身體既肯定又予以審判 (約二1-12迦拿水變酒的頭一趟神蹟;約四1-15 與撒馬利亞婦人以水指向活水的談論),重要的是帶來生命本質的轉變。

    耶穌在人世間生活,清楚表明祂的使命 : 「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可二17) 罪人是那些謙卑自承靈魂生病的人,存開放心靈,來到耶穌這位「至大醫生」面前,經歷醫治。

    舊約看「拯救」與「醫治」是同義的 (耶十七14;雅五15),完整的救贖,包涵「靈性」(spirituality)與「身性」(sexuality),兩者並不分割。創造與救贖主,關注並供應我們整個人的一切需要,祂的恩典與能力介入我們受造的不同部位。

    宣信看基督的「贖罪」(atonement),祂不僅完全認同我們受造而有限的身性,祂更進一步以「無罪」的身體 (林後五21),「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賽五十三4;太)。基督在十字架上「擔當憂患」是贖罪的行動,而祂「背負痛苦」則表明了醫治的果效。宣信指出:「救贖是以基督的十字架為中心,在十字架裏我們才能找到神醫的基本原則;疾病若是墮落的結果;那麽,疾病必定是包括在基督的救贖裡。」《神醫的福音》「藉著主的生與主的死,成功的完全了救贖,得以救我們脫離愁苦和疾病最強有力的保證,在馬太福音八16-17成了祂普世醫治工作的註釋。」

    宣道會相信救贖包涵醫治在內,滕近輝於《神醫的福音》序言同樣肯定 : 神對身體的醫治是救贖計劃之一部分,但屬於次要位置,靈性的救贖重要過身性的醫治。我們重視耶穌於十字架上成就「贖罪」,同時也不應輕視衪也是超越十字架、走出空墳墓的復活主,有更新身體的確實應許。

    醫治的應許,指向人身體的「可朽性」(mortality),而「終極醫治」(安息死亡) 帶來的是復活的身體 (林前十五章)。因此,信徒接受「醫治的福音」,並不是確保信徒「無病無痛」,享受「健康與財富」,正確的理解是在耶穌「全面豐足的恩典」內,我們認識這位滿有憐憫的大醫生,深切關懷人類整全的需要,祂「擔當」與「背負」我們身心靈一切的軟弱,我們在衪裡面有平安與喜樂 !

    疾病的認知

    宣信理解疾病的終極源由與罪有關,「基督的死敗壞了罪 – 就是疾病的根源。然而耶穌的生命為我們蒙救贖的身體提供了健康與生命。」《神醫的福音》沒有罪的存在,就沒有疾病的肆虐,這是我們對疾病的神學詮釋。

    疾病雖是由罪產生,但個別信徒身體患病卻不一定直接與罪相關。耶穌醫治天生瞎眼的 (約九章),清楚表明 :「也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顯出神的作為來。」(約九3)。

    我們對身體的正確認知是脆弱且逐步衰弱 (林後四16;五1-4),走向肉身死亡的,這是一切受造物質的定律;而新生命不會使人長生不死,基督徒擁有的應許是死後且會復活的身體 (林前十五35-54)。正因為身體衰退,機能退化,人按著歲數增長而步入「風燭殘年」,抵抗力不再,疾病叢生是不可逆轉的。再加上人為疏忽,如輕忽足夠睡眠與運動、不良生活與飲食習慣等,也會造成患病的因由。

    社會爆發的疫病,如03年「非典」(SARS)、禽流感或手足口病毒、流感等,環境與食物的污染等社會因素,也使人容易感染疾病。這些人為的罪惡,如破壞生態,而人又吃了受污染的食物,造成病毒,彼此傳染。

    有靈恩群體把疾病與罪惡,簡單化為魔鬼的工作,此種以偏概全的觀點,我們不能認同。疾病有時來自惡者攻擊,如約伯 (伯一及二章)、掃羅 (撒上十六23) 等,也有來自神的管教 (林後十二1-11;雅五15-16),神有時容許惡者的作為,來成就祂更美的心意,如約伯、保羅便是。靈恩群體把一切疾病過度「靈意化」,並單一地「趕鬼醫治」的模式,更把某些人的醫治恩賜吹捧,或把身體能得醫治的責任放在病人的信心程度,這些實踐是我們不能按真理接受的。

    宣信說:「我們必須記得:主並沒有應許我們在這世代中永遠不死 ……主只應許我們在未死之前,能得到豐盛的生命和健康的身體。」我們要了解,在今生經歷的醫治只算相對性醫治,身體完全的醫治,要待新天新地時才可獲得。因此,對於那些狂熱追求今生身體完全健康,倡導無疾無痛的論述,我們認為他們「過度樂觀」,犯了「過分實現的末世觀」(over-realized eschatology) (指人對末世才能實現的事存有過分樂觀,並渴求現今就可兌現的看法)。

    醫治的實踐

    耶穌的醫治,不拘一格,有時用手觸摸 (太八15)、用唾沫 (可七33、八23)、用唾沫和泥 (約九7)、用言語 (路六10;七9-10)。當耶穌醫治已死的拉撒路 (約十一43),同時需要其他人解開拉撒路身上的布巾 (約十一44),「神聖醫治」也用得著作為器具的受造物;過度把「自然」與「超自然」分割、或「人為」與「神蹟」的對立,並不是整全的醫治觀。

    耶穌的人性,其血肉軀體仍會肚餓 (太四2)、口渴 (約四7)、「走路困乏」(約四6),有著正常人身體的需要與限制。恩典成全人性,而非扭曲或扼殺了人性,這說明了「神聖醫治」不是抽空了或否定了身體的受造性;神性與人性的奇妙聯合,向世人展示上帝國度的臨在。

    因此,當我們生病時,看醫生及服用藥物並不違反「神聖醫治」,如蕭壽華肯定 :「醫學的發展與醫療技術的進步,實在是神對人類普遍性的恩典。」「提摩太因胃口不清以致經常患病,保羅就提醒他可以稍微用一點酒 (提前五23),背後也是以一種「藥物療病」的觀念為基礎。因此,基督徒當存著感恩的心領受神藉醫生、藥物給予我們的醫治,不排斥醫療的價值。而基督徒的醫務人員也應自視為「神的僕人」,完成神所託付醫治生命的責任。基督徒也可以盡量吸收各種醫學常識,好好管理自己的身體,也隨時成為別人的幫助。」《牧野心路》

    另一方面,基督徒一遇上疾病或惡疾、或孩子生病,本能反應是尋覓名醫,忘掉了尋求神的醫治,即仰望主透過人為器具或其它方式,成就祂的心意。滕近輝的忠告,值得我們提醒,醫治的實踐不是某些群體的「專利權」:「今天教會注重神醫治疾病這件事不夠,在這件事上信心的操練不夠。我們須要對神的醫治有更強的信心,有更多的實踐,讓我們更多接受神對身體醫治的恩典。」

    舊約的猶大王亞撒患上嚴重腳病,但他「沒有求耶和華,只求醫生」(代下十六12),以致神不喜悅他。我們每次看醫生、服用藥物或施行手術之前,皆要心中認定,所有直接或間接從人而來的醫治,皆出於三一神美善的恩典。神有絕對的能力,使我們全人得醫治;但神也是享有主權的,我們要學習接受的是「短暫身體的醫治」、或是「終極身體的更新」(指息了世上勞苦,等待身體的轉化),兩者在神手中,各按其時 (「殺戮有時,醫治有時」),成為美好 (傳三1-14)。神接病人返回天家,不是現世醫治的失敗,乃是「永恆醫治」(eternal healing) 的開始,人不再受困於身體,不再勞苦歎息 (林後五4;羅八18-23),能享有復活而榮耀的身體。

    人的情緒也會導致疾病,基督徒要注意情緒健康,不致內心負面情緒或壓力帶來身體的不適,造成各項「心身疾病」。「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箴十七22) 有一項研究發現,那些定期返教會的信徒較一般人有更好的身體與精神健康,更少濫藥與醉酒,有更佳的生活質素,病後復原的能力也較強,婚姻與家庭生活更為美好,為人更為開朗,兒女成功機會更大,並能加增壽命。另一項研究則指出信仰有助減少疾病;少一半患癌症的可能性,而患心臟血管病也同樣减少。類此研究發現,祈禱默想有醫治的效用,減少病人承受的身心壓力,如降低血壓等,使人從容不迫地應付各樣難題。

    神在創造我們身體的時候,已賜給人類身體有「自然而然」的修復系統來使人恢復健康,而人體系統有時能增強藥效。流血片刻,傷口會自動埋口。肝臟切除一部分後,可以長回;身體病後經過充分休息便可康復,這同樣是神放在我們裡面醫治的恩典。因此,我們要好好「保養顧惜」身體 (弗五29),讓身體保持健康,享受生命,並能被主使用!

    醫治的群體

    當人感受到被愛,就能經歷醫治與和諧;群體生活確實有助身心健康,使人心境開放,適當清理內心積聚的垃圾,如憎恨、生氣、自卑、報復、或對人的不滿等。在可信任的群體之內,健康的人際關係使信徒對自己的感受更加敏銳,亦能有個人反省的空間。

    「所以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雅五16),教會是醫治的群體,而蒙恩得救的病人,透過定期的認罪與悔改,使靈性與身性能健康地成長。當信徒身心有病,也不一定是個人犯罪所致的,他 / 她就通知教牧或長執,「該請教會的長老來;他們可以奉主的名用油抹他,為他禱告。」(雅五14)。雅各書五章詮釋了教會內相親相愛的關係,認罪醫治及彼此代禱是恆常的「靈性實踐」(spiritual practices)。

    教會延續耶穌醫治的職事,在崇拜、祈禱會、團契或小組,常記念患病信徒身心靈的需要,教牧或登門拜訪,或往醫院,為病人抹油醫治,祈禱服侍。抹油在醫治的實踐中,我們要留意油本身不具有任何超自然的醫治能力,油可指向昔日常用的醫藥品 (路十34),也可象徵神之恩典的具體臨在 (詩八十九20;可六13)。宣信教導我們,要得著「神聖醫治」的福分:首先,我們要完全向基督降服,願意由祂而得著生命與健康,榮耀祂和事奉祂;其次,我們要篤信不疑地接受祂的應許;最後,我們住在祂裡面,每時每刻倚靠祂,支取身體所需力量。

    我們有責任為所有病人祈求醫治,正如為未信者得救代禱一般,然而神願否此時此地施行醫治或拯救,則不是人所能操控的 ! 聖經向我們所作的保証,神會按祂的旨意回應我們的禱告 (太七7-12;雅四3),而我們無法預知求醫治禱告將造成多大的改變。我們只可知道神,這位滿有憐憫之心而施行拯救的神,怎樣在未信者心中動工,同樣在病人身心中工作,或使病人欣然接受,安心見主;或得著康復,能竭力事奉;或帶著長期病患,忍受痛苦,成為別人的安慰。我們也可為未信者的疾病,祈求醫治,至終帶來靈性的醫治,可與神復和關係。

    結語

    宣道會的醫治觀,既開放又平衡,不推崇過激的情緒,也不禁止超然恩典的介入。曾有力倡神醫佈道人仕,極力拉攏宣信主領神醫佈道會,宣信幽默回應 : 「對不起,我的馬車共有四輪,我不能專注其一而不顧其他三輪。」當我們正確「四重福音」的四個層面 : 理解穌是拯救之主、成聖之主、醫治之主與再來之主的次序及比重,我們就不會盲目跟風,也不會忽略了「神聖醫治」真理的重要!

    撰文:胡志偉牧師
    督印:神學及時事立場委員會(曾立華牧師、胡志偉牧師、李耀全牧師、譚廣海牧師、許朝英社長、郭鴻標牧師、何國華牧師、趙崇明博士、郭偉聯博士、姚添壽牧師、郭瑞榮牧師、張永信牧師)
    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出版 (版權所有 翻印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