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7 福音派教會與教會節期
近年福音派教會引入將臨期、預苦期(及聖灰日)等節期,亦有基督徒希望體驗猶太人守逾越節晚餐的滋味,並引進在教會中進行。究竟我們應該有甚麼信仰及神學的反思呢?初期教會的經驗,值得思考…
近年福音派教會引入將臨期、預苦期(及聖灰日)等節期,亦有基督徒希望體驗猶太人守逾越節晚餐的滋味,並引進在教會中進行。究竟我們應該有甚麼信仰及神學的反思呢?初期教會的經驗,值得思考…
農曆年將至,韻儀相約團契姊妹一起逛商場購物,走到一間水晶店,姊妹興奮地拉著她進去。老闆隨即推介多條耀眼手鏈,說可改善健康、性格,增強財運和桃花。「幾靚喎!」二人看著看著,瞬間心動,愛不釋手。想到自己年紀不輕,要是新一年能百病不侵,「財色兼收」,何不試試?而且在教會內,也曾見過當保險、地產經紀的肢體甚至執事,穿戴這些晶石…
話說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的壽辰,正日是4月21日,香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便以這天為公眾假期;其後跟隨英國的一貫做法,改訂6月第二個星期六慶祝,隨後的星期一放假。另訂慶祝日期,在英國已有幾百年歷史,背後原因,是遷就當地天氣!希望在天氣良好時舉行慶典,真正與民同樂。香港的公眾假期,有些…
去年2月中疫情嚴峻時,我寫了〈迫不得已的網上崇拜?〉一文,回應和建議教會如何進行網上崇拜。當時實在沒有想過疫情會持續那麼久,甚至帶來「新常態」,對我們的日常和教會生活,甚至整個社會與世界,帶來深遠的影響。近月疫情稍為緩和,堂會現場聚會有限度恢復;經過一年多的非常時期…
不能實現的「真理」,算真理嗎? 多數人會以為,「真理」應該是亙古不變、放諸四海皆準、顛撲不破的道理。按照這個準則,人類社會至今還沒有一事一物,可以稱得上為「真理」,因為我們嚮往的美好事物和價值,都沒有實現。 我們是否需要重新審視甚麼是「真理」?…
教會即將舉辦職場講座,正要鼓勵會友參加,返教會多年的Peter卻向傳道人抱怨:「這些聚會不外乎叫信徒找尋召命,在職場作見證;或向身邊同事傳福音,或是討論職場倫理和價值觀的衝突。我已聽過多次,沒有甚麼新意,也解決不到我的問題。」大家是否有同感?縱使以上提及的都是重要課題,但現今社會工時長、壓力大,不少信徒希望生活能有更好安排,最渴望知道:怎樣才能在職場中經歷神 …
最近疫情稍為緩和,我們與朋友或肢體見面,常問對方:「你會走嗎?」出席的「歡送飯」也增加起來,因身邊實在不乏親朋好友移民他方。本港樂隊相繼推出歌曲,引發大家共鳴: ‧RubberBand的 Ciao:「聽朝散聚誰先飛未及嘆氣/這晚的懇請放入行李/可過度這別離/待那聚首終到期」 ‧C AllStar的〈留下來的人〉:「許多人都相信離開的人生走到該走的那時/痛著來話別/可知留低的與重生的卻在這邊/怎撐過餘生的浩劫」 作為留下來的信徒,我們可以如何安然度過?…
兒童在教會玩得開心嗎? 唐偉權 神的「好玩」 神創造天地,以智慧奠立地基(箴三19),那時智慧猶如工程師,時時在神面前及全地歡笑(箴八30,《和修本》)。「歡笑」與「玩耍」在原文是同一個字,呂振中直接譯作「嬉戲」;換言之…
在香港,幾乎人人都是食神。 觀乎各大小電視台,飲食節目近年大幅增加,可見所言不虛。從午間婦女節目的日常小菜,到晚間中西廚神大比拼;從介紹街頭小食,到大酒店精緻菜餚;從食物源頭,到整個出菜過程;從家裡煮到野外;從中餐、西餐、中東餐到非洲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