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情書》影評

    《情 書》

    作者︰K.Y.KAN ︱ 2024年12月30日

    《情書》劇照

    暑假期間,岩井俊二的純愛之作《情書》再在香港的大銀幕上上映,好不容易找到了地點及時間都合適的場次,結果,真是不枉此行。

    故事講述渡邊博子為藤井樹的未婚妻,但藤井樹卻因登山時遇難身亡。在極度想念下,渡邊博子找到了藤井樹的中學紀念冊,並寫了「你好嗎?我很好。」於信上,她更把信寄到藤井樹在北海道小樽的家。然後,她發現到原來在藤井樹唸中學時,他的班上也有一位女同學跟他同名同姓。渡邊博子走到小樽查個究竟,在命運的驅使下,她跟女版藤井樹擦身而過,但卻被告知她們的長相幾乎一樣,渡邊想到自己也許可能只是一個替代品,她便跟女版藤井樹以書信接觸,以更多了解未婚夫的過去。

    岩井俊二曾指出,回憶是推動自己現在的一大原動力,但怎樣推動呢? 身處於此時此刻的人在整個塑造他者的過程中又扮演著怎麼樣的角色呢? 這都是值得思考的。且看藤井樹,如電影的結局所暗示,他真的對班中的另一藤井樹動了情,可惜整段關係無疾而終。直到在生活中遇上了跟女版藤井樹的長相有九成相似的渡邊博子,他便向她說自己是一見鍾情的。嚴格上,他沒有說謊,但這是否不代表著他沒有帶著任何對女版藤井樹的思念投入於這一段感情中呢? 是否必然沒有投射呢? 或許連他本人也不知道。

    可以肯定的是,在此,岩井俊二卻是刻意的留白,而且想借此來表達出其中一方的過去是導引另外一方如何詮釋現在的關鍵。博子幸好遇上肯表達的女版藤井樹。但問題是,這樣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未必如斯常見。且看我們跟別人的日常溝通和相處,我們又是否有這樣的透明度以了解別人呢? 我們又有沒有提供透明度去讓別人對自己有所認知呢? 或許,我們連不少事的記憶也變得十分模糊或是在情感帶動的詮釋下有所「變形」,想讓自己跟別人作整合的機會也不一定存在。

    關於回憶,片中其中一個神來之筆是博子把女版藤井樹寄給她講述有關藤井樹的過去的信一併寄回給她,並指出「這些回憶是你的」,暗示自己在這一些舊有的片段中,沒有任何該扮演的角色。無可否認,導演必定是借此推進劇情、把人物的性格作出另外的刻畫及建立一份歎息感。不過,導演同時又間接地表達了記憶的「排他性」,即代表縱然博子清楚知道未婚夫的過去,但在這一段又一段的回憶下,她始終都是「外人」,沒有任何戲分的。那麼,知道他的過去又怎樣呢?

    博子當然不會妄想可以投入那一個敘事世界,起碼,她可以知道的是,對於擁有回憶的人或是第三者而言,回憶及記憶的共享無法扭轉過去所發生的事,但卻可以改變對過去、現在或未來的詮釋及思考。因為整理記憶猶如電影剪接,一樣的素材,在再一次的整理下,或會發現當中的感覺或信息都可以有所不同。同時候,當人把故事、回憶說出,除非聆聽者全無感受,否則也定必如博子跟女版藤井樹的交通般,慢慢引導她重新看一看她跟藤井樹的關係,讓她得以有著另一新身分。

    或者我們也有很多機會在信仰群體中分享或聆聽別人分享,但我們又是怎樣處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