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讀經新活︰靈命都有青春期?!

    讀經新活︰靈命都有青春期?!

    作者︰洗頭水︱ 2024年10月21日

    《玩轉腦朋友2》劇照

    相隔九年,終於迎來了《玩轉腦朋友2》。在第一集中,童年的主角韋莉有著阿樂、阿愁、阿燥、阿憎和阿驚這五種情感帶動著她的人生。尾段她學會了面對自己的悲傷,允許自己哭泣,更重要的是向信任的人分享自己的感受。而在第二集中,踏入青春期的韋莉和家人搬遷後的經歷為她帶來了一些心理變化,布她身旁也出現了新的「腦友」成員:阿焦、阿羨、阿厭、阿尷。隨著生活壓力的增加,面對逆境和挫折時,焦慮和負面情緒變得異常強烈,導致她迷失了原本的自我和本我。

    「靈命青春期」指的是當一個信徒在教會一段時間後,他的靈命理應開始慢慢成長。隨著對信仰的認識逐漸加深,他要面對的挑戰及因而產生的張力也日漸增多,所以需要面對在屬靈處境下成長時所產生複雜情緒。當我們想到保羅在腓立比書勸勉信徒的話[1],要靠主常常喜樂,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我們或會更迷惘。不過,其實我們可以理解保羅的話並非要求我們無情緒,而是當情緒湧現時應該如何處理和面對。

    電影中有一扣人心弦的金句:「學會擁抱不同的情緒,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也使我們無法常常感到喜樂,例如人際關係的複雜、學業或工作上的壓力、家庭的需要、子女的學業、親友的離去、環境的變遷等。即使是基督徒也可能面對教會紛爭,弟兄姊妹之間的離異和衝突可能使整個群體感到憂慮而失去喜樂。有時候,聖經所教導的事情看似反常,如第6節所說:「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若一個人沒有掛慮,為何需要禱告和祈求?反之,若一個人充滿掛慮,又該如何禱告、祈求和感謝呢?說實話,有時我們甚至連禱告都感到乏力!

    保羅在這裡所提及的「掛慮」指的是直接關聯到當時信徒所面臨的情況。保羅鼓勵信徒的喜樂焦點是「在主裡」,而不是專注於周遭事物而感到喜樂。當時的羅馬公民期待在羅馬統治下獲得平安,所以尊稱凱撒為「掌管政權的主」。但保羅認定,真正的喜樂和平安只有在獨一真神耶穌基督裡才可找到。不過,最弔詭的是,造成腓立比信徒及保羅遭受苦難的,正是那些宣告「凱撒是主」的人。因此,保羅提醒信徒:「主已經近了!」(腓4:5)這是一種警醒的呼喚。保羅說,無論環境如何,信徒都應該靠主常常喜樂。如果苦難是必經之路,而主再來的日子近了,那麼,靠主喜樂豈不是我們唯一面對困難的方法嗎?保羅經常強調,即使為了福音受苦,只要我們效法基督的受苦樣式,這都是值得喜樂的。因為主耶穌基督再來時,能夠將卑賤的身體變為榮耀,受苦的屈辱都能夠得著平反。

    由此,喜樂並非單純一種由自然產生的情感。喜樂是需要在主裡倚靠祂而作成的。靠主喜樂不是我們個人處境的感受,而是一種關乎身分及關係的信念。當我們能堅守作為天國子民的身份的信念時,就能夠經歷到這身份的喜樂和平安。表面上,「平安」與「掛慮」是互相對立的,但實際上它們又是可以共存的。因為平安是神與祂子民之間的重要關係的產物。保羅描述神是賜平安的神(腓4:9),所以這份平安是一種因關係及身分而同時又超越人所能理解的平安,這只有在基督耶穌裡才能真正體驗得到(腓4:7)。

    神的平安遠超於人的有限心思,而那些不信的心思反倒會為我們帶來無限的憂慮。正如電影中段,韋莉的情緒控制台由「阿焦」操控,那麼她的腦海就充斥著無數負面的可能性。所以,作為信徒,我們唯有讓耶穌接管這個情緒「主」控台,才能經歷那種保守我們的心懷意念,由心而發的平安。

    想起另一來自電影的金句:「世界上總有一個人,能真正理解你。」

    唯有在神面前倒空並謙卑自己,承認自己需要上帝,才能真正體驗到天國的平安和喜樂。因此,保羅教導我們,當面對複雜的情緒時,要透過禱告、祈求和感恩,將我們所要的告訴神,那就是完全敞開自己給神,將生命轉向祂,承認我們需要完全的仰賴祂。

    1. 腓立比書4章


      4節:「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

      6節:「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