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Imagination of Work︰Work and Play
作者︰簡家堯︱ 2024年09月23日
神學家莫特曼曾在其著作A Theology of Play中提到,玩樂是人與人、人與大自然之間的互動,而在互動的過程中,人就可以得到機會發現生活、生命及世界中不同的可能性,從而可以有更為不同的角度以認識上帝及自己。
在這個向度下的「經驗學習」,無疑,人的學習成果應該比較理想,因為人一定享受於玩樂之中,所以在無壓力可以把體會到的、探索到的牢牢的記著。這亦解釋了為何Play Group大行其道,而不同的幼稚園、小學也紛紛「發現」原來自己過去數十年也走錯了路,「愉快中學習」及「遊戲中學習」才是皇道,死記硬背的時代已成過去。
想一想,小時候的自己愛玩樂嗎? 除了愛放鬆、刺激及勝利的感覺,小孩子更多是喜歡那一種藉猜測而出現的「想不到、抓不著」的感覺。說實話,當所有東西也是可以被預計的時,玩味便會變得不足,放棄的想法也隨之而出現。換上另一個說法,當遊戲、玩樂予人不可預測的感覺,願意在此繼續學習的就是對不可預測的事物、環境及世界充滿著好奇心。可是,工作上的壓力、同事之間的競爭、工作環境文化的適應都足以讓初入職場的新鮮人感到窒息,如何自處也未必做得到,惶論對人、對事、對世界及對上帝都有著一份好奇心,而且在眼前或許只有不斷可「預計」的負面經歷與情緒。
如此說來,工作是否壓抑著人的好奇心呢? 人又是否在進入職場後便無機會藉玩樂來跟別人及大自然互動呢?畢竟,大部分的工作也要求人如機器般,不斷重覆所做的動作,想運用創意的空間也沒有。而且昔日上帝懲處先祖,命定亞當需要汗流滿面才得糊口,不是機器的人類根本就沒太多空間可以進深思考。由此,對世界的好奇心是否不屬於步入了職場的人呢? 只有小孩子、退了休的金齡人士或是充滿資本的人才可以懷著好奇的眼睛來觀看這個世界呢?
其實,正正人需要汗流滿面才可得糊口,人豈不是應該對花上勞力而獲得的回報報以一份珍而重之的態度嗎?這不是單單的說「不要浪費」,而是應該藉仍然在上帝容許下可以有能力工作而感恩,所以人應如傳道書所言,盡情享受勞碌得來的那一份回報,玩樂絕對是當中的一個選項。也許,人的壓力不會馬上因「出糧」而逝去,時間亦可能真的有限,故花時間去「玩樂」、「做想做的野」也不一定是可行。但玩樂仍是可行,就如大衛於撒母記上全情投入的迎接約櫃入城,唱歌跳舞地慶祝所懷著的心態。這就是說對上帝的保護、供應、施予甚或是臨在而報以一份感恩以及喜樂的心,那麼人一定可以藉恩典看見自己、看見上帝更多。
對人對世界好奇的眼睛亦可以藉感恩的心而重新出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