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7 機構
287 機構

287 機構

凡星的剖白

劉倩婷
(宣道傳意及出版事工編輯助理)

《離散的流星》描述的是一個名叫「香港」的悲劇故事。

過去幾年,有不同的人向我問同一道問題──「你會移民嗎?」每次我都是沉默良久,然後説出我的答案:「我不想移民。」也許你會好奇,為甚麽不是回答「會」或是「不會」,而是「不想」?因為外國不是我的家,我自然不想定居在那裡;可是我很想留在香港嗎?恐怕也不是──這座城市逐漸變樣,愈來愈不像我的家。我恍如偌大宇宙中的一顆微小凡星,顛沛流離,無去之處。

這被抛棄的感覺,難道不是與我主耶穌基督所經歷的一樣嗎?書中也有提及,耶穌被釘十架時曾向天呼喊:「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麽離棄我?」祂同時被父神和世人抛棄,孤獨地死在十架上。

在這幾年,你有否問過:「神啊!祢在哪?」、「神啊!祢為甚麽離棄香港?」

閱畢此書,我淚下兩行。作者寫出了香港景況,使我回想起這段時間發生的種種事件;作者的文筆細膩,使我感覺到他就像在面前與我對話。溫柔中帶點悲憤,這力量竟如此龐大,狠狠地擊中了我。

神不再是為我們的神,而是與我們休戚與共的神——奧斯威辛的痛,是神的痛;香港的傷痕,是神的傷痕。(頁59)我驚覺香港所經歷的,與神所經歷的一樣;香港人感到悲痛,神也感到悲痛。

那麽,當我在流淚的時候,神啊,你也在流淚嗎?

作者所關心的不僅是香港發生了甚麽事,更關心教會在做甚麽。楊腓力説得好:當苦難與傷害同時出現時,不該問『神在哪裡』,而該問『教會在哪裡』。(頁71)

可是,香港的教會、信徒也各自有不少困擾和問題。作者是聰明又「跟得好貼」的牧者,他沒有以理論去論述,而是利用城中的娛樂熱話作引入或比喻。身為廿多歲的年輕人,當我看到「四台聯播」、「調教你MIRROR」等關鍵詞,不禁會心一笑,回過神來就發現作者想討論的是信徒不合一、互相不信任、對真善美沒有準確的判斷等問題,發人深省。

《離散的流星》是很適合香港基督徒閲讀的書,它真情實感讓人流淚;它指出問題讓人反思。願我們能記住悲痛,同時深信上主賜下盼望!

了解更多《離散的流星》:https://abooks.hk/i/UF2uQGg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