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7 專題
287 專題

287 專題

被擄回歸的應許與以色列復國的分別

高銘謙牧師
(建道神學院聖經研究部主任/副院長[研究〕)

 

有關被擄回歸的應許,可見於以賽亞書四十三章5~6節:

不要害怕,因我與你同在!我必領你的後裔從東方來,又從西方招聚你。我要對北方說:交出來!對南方說:不要拘留!將我的眾子從遠方帶來,將我的眾女從地極領回。

但這段經文卻常被人誤會為是對以色列復國的應許。本文嘗試就年代背景、上下文理解等方面進行釋經,說明經文不是應許以色列在主後1948年復國,而是應許以色列民要在主前538年起由巴比倫回歸耶路撒冷。

首先,這兩節經文在以賽亞書四十至四十八章的段落中,而這段落常被學者稱為「第二以賽亞」[1],其背景正是被擄及回歸的時期。在這兩節經文之後這樣記載:因你們的緣故,我已經打發人到巴比倫去,並且我要使迦勒底人如逃民,都坐自己喜樂的船下來。(賽四十三14)說明因為要成就以色列民回歸耶路撒冷的計劃,耶和華要使巴比倫帝國倒下,並使迦勒底人如「逃民」一般。「逃民」可解作「少年人」或「貴胄」[2],也可以解作「逃亡的人」,有可能是一字兩義,說明那些本身是貴胄的巴比倫人,現在卻淪為逃亡者,預言主前538年巴比倫帝國瓦解。耶和華是歷史的主,所有的國度都由祂掌管,昔日以色列民被擄如逃亡的人一樣,現在神卻反過來使巴比倫成為逃民。神更以一個國家的倒下,來成就以色列餘民的回歸計劃,顯示出神對百姓的重視與愛護。

巴比倫帝國將會滅亡,所以先知呼籲以色列民要離開巴比倫:你們要從巴比倫出來,從迦勒底人中逃脫,以歡呼的聲音傳揚說:耶和華救贖了祂的僕人雅各!你們要將這事宣揚到地極。(賽四十八20)這句是以賽亞書四十至四十八章整個段落的總結,經文用了「逃脫」一字,說明離開巴比倫是個緊急呼籲,但也是喜樂的呼籲,以色列民要深深明白:耶和華是他們的救贖主,祂自己作為以色列民至近的親屬,願為以色列民贖回在迦南的土地。並且,以色列要將「這事」傳到地極,就是神興起古列,使百姓得以回歸;弱小的以色列民因而成為神的見證。上述各種元素,就是以賽亞書四十至四十八章的重點所在。

第二,以賽亞書四十至四十八章多處預言波斯帝國古列王的興起,神必由東方興起一人:誰從東方興起一人,憑公義召他來到腳前呢?(賽四十一2)而這人最理想的解釋,就是波斯帝國的第一任君主古列 [3],這是因為本節所出現的「召」字,在第二以賽亞談到古列的神諭中多次出現(賽四十五3,四十六11,四十八15),並且瑪代波斯屬於巴比倫的東方,與此處的「從東方」吻合,說明耶和華要「呼叫」(召)古列來到神的腳前,讓他能達到實踐公義的目的。

以賽亞書四十五章更清楚說明這人便是古列:我耶和華所膏的塞魯士(古列),我攙扶他的右手,使列國降伏在他面前。我也要放鬆列王的腰帶,使城門在他面前敞開,不得關閉。我對他如此說:我必在你前面行,修平崎嶇之地。我必打破銅門,砍斷鐵閂。(賽四十五1-2)這預言約於主前550年間成就了,當時的瑪代及波斯已在現今伊朗一帶,漸漸成為一股重要的勢力,威脅當時的巴比倫帝國。直到主前538年,巴比倫最後一任君王那波尼德(Nabonidus)不再信奉巴比倫城的守護神米羅達,而改信月亮神「辛」(Sin),因而得罪了米羅達的祭司。這些祭司串通古列,大開巴比倫城門,讓波斯軍隊長驅直入,這便是本節所指的城門打開的意思,巴比倫帝國亦正式在主前538年滅亡。經文中的「銅門」與「鐵閂」有機會是指巴比倫的城門,因為據歷史記載,巴比倫城約有一百個銅門 [4]

透過以上的例子[5],可見以賽亞書四十至四十八章的主題,就是在巴比倫滅亡及波斯帝國興起的時代背景下,神應許被擄的以色列民要回歸耶路撒冷,吩咐他們不要害怕,且要成為時代的見證(賽四十三5-6)。

事實上,以賽亞書四十三章5-6節沒有清楚預言復國──沒有包含主權國家建立的觀念。經文運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來代表「全地」,指出神要吩咐各地都要交出分散在其上的以色列民,神會親自帶領他們回歸耶路撒冷。經文特別以「從遠方」與「從地極」,說明耶和華統治的範圍廣濶無限,遍地都是祂的領域,就算以色列餘民分散在各地,他們也不需要害怕,因耶和華都與他們同在。或許有人會認為,「東、西、南、北」是指主後1948年以色列復國時,全球以色列民從四方回歸。但在以賽亞書的場景來看,「東、西、南、北」是要說明耶和華是全地、各方的主,祂要使巴比倫帝國毀滅、波斯帝國興起,兩國在當時來說,都是全地的大帝國。在這兩大帝國的更替中,神要由四方聚集以色列民回歸──這樣理解,才符合經文的上下文場景。經文沒有預言以色列在主後1948年復國,而是預言在主前538年被擄的以色列民回歸耶路撒冷。當時的回歸不需要復國,而是成為波斯帝國的自治省,也能成就亞伯拉罕之約中,蒙神賜迦南地的應許。

[1] 以賽亞書背後的時代與場景較複雜,分為三個時代,即「第一以賽亞」(賽一至三十九章,Proto-Isaiah)、「第二以賽亞」(賽四十至五十五章,Deutero-Isaiah)與「第三以賽亞_(賽五十六至六十六章,Trito-Isaiah)。「第一以賽亞」以南國的烏西雅、約坦、亞哈斯與希西家王作主要時代背景(賽一1),「第二以賽亞」以被擄回歸的年代作背景,「第三以賽亞」以回歸後以斯拉及尼希米的年代作背景,前後跨越約 300 年。以賽亞雖然是被擄前的先知,但他的信息與影響力驚人,他的門徒(第二以賽亞)承接了他的使命,在不同的時代宣講神的信息,直到後人把這些信息輯錄成書,成為了以賽亞書六十六章的經文。我們不知道「第二以賽亞」的真正身分,但我們能在經文中看見他承接了以賽亞本人的信息與使命,以及他身處的時代。參高銘謙:〈第二以賽亞〉《以賽亞書40-55章》「爾道自建」,建道神學院,2019年12月。

[2] Jan Leunis Koole, Isaiah Part 3, Volume 1: Isaiah 40-48, Historical Commentary on the Old Testament, trans. Anthony P. Runia (Kampen: Kok Pharos, 1997), 319.

[3] Charles Cutler Torrey, “Isaiah 41,” Harv. Theol. Rev. 44.3 (1951): 122–23.

[4] Herodotus, “Herodotus 1.179”, The Histories of Herodotus, ed. A.D. Godley, https://www.perseus.tufts.edu/hopper/.

[5] 例子還有很多,由於篇幅所限,只列舉巴比倫滅亡與波斯帝國興起的重要例子,詳情可參高銘謙:《中文聖經註釋:以賽亞書(下冊)》(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