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區聯會於8月11日邀請了精神科專科醫生馬燕盈醫生,主講線上直播專題講座「情緒健康自助餐」,本文乃講座記錄。)
情緒健康自助餐
主講:馬燕盈醫生 整理:編輯室
情緒是……
著名的心理學家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在《EQ》一書,把情緒定義為感覺及其特有的思想、生理與心理的狀態,以及相關的行為傾向。另有學者指出,情緒是我們因外在或內在環境轉變而產生的生理上、主觀意識上和行動傾向上的反應。這些反應,是受到某種刺激所產生的身心激動狀態,狀態包含複雜的情感反應與生理變化。(註1)
可見情緒受著人對事情的理解所影響,而個人理解則受著內在信念和心態影響;信念和心態則因社會文化和個人經驗所得而建構起來。另一方面,個人需要、渴求和動機,以至外在的轉變、要求和衝突,都同樣影響我們對事情的理解。
情緒誤區
坊間對情緒有不少謬誤,以為有情緒便等於懦弱、欠成熟、性格有問題,甚至「與神關係唔好」!其實有情緒,不等如「脾氣臭」、「不理智」和「不快樂」,關鍵是思想模式和處理情緒的方式是否恰當。有些人認為,環境是決定情緒的最大因素,環境好便開心,相反便難過,但心態與環境並不成正比,我們的思考方法和價值觀才是影響情緒的重要因素。又有人認為,樂天或悲觀的個性是天生、不能改變的,其實亦非如此,因為怎樣表達情緒,往往是從後天學習所得。又有指,負面事情必定會帶來負面情緒,而這也不一定,視乎個人的理解和思想的轉化。那麼,人是否應該盡情發洩情緒呢?雖然我們要表達情緒,但要適中、懂得控制,「情緒管理」便是學習察覺和接納個人情況,並以適當的方法表達和抒發;過分壓抑或發洩,皆會造成負面影響。
情緒健康好重要
情緒不只表達內心感受,還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曉得管理它,等同曉得管理人生。因為情緒就好像人心裡的響鬧裝置,對外在環境產生反應,提醒我們作出應變。例如遇上火警,人會感到恐懼,傳達給我們的訊息,就是要逃離現場;愉快輕鬆的心情,則可讓我們對事物產生興趣,能提高學習和工作的動機和專注力。相反,負面情緒會令人變得心不在焉,如聽不到別人跟自己打招呼,思考混亂,做事亦較易出錯。
情緒的另一功能是幫助我們與人溝通得宜,透過面部表情發出訊息,讓別人知道自己當下的感受。它又是生理健康的指標,與我們的免疫力有密切關係,例如,長期抑壓忿怒的女性會較易患上乳癌,而長期焦慮,便會引致失眠,產生胃痛和偏頭痛等徵狀。
如何管理
既然情緒與生活和健康息息相關,如何才能擁有「健康的情緒」?第一步是認識自己的情緒,學習管理情緒的自助方法,作情緒的主人。也許有人會因為種族文化、父母態度和成長環境等因素,扼殺了學習和表達個人感受的機會,如年幼時哭鬧,被斥令「不准哭」,久而久之,便不認識自己的情緒,不懂得表達,或是使用不健康的途徑,如:吸煙、吸毒、飲酒、瘋狂購物、罵人等方式去宣洩,產生更多問題。
情緒既是我們的一部分,應學習接納它,不要排斥,可自然地流露。最佳方法,是找可信任及有同理心的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可信任及有同理心」的人,能為他人提供安全區域,以基督的心為心,以愛相待,用尊重和接納的態度去聆聽。
分享者若感到難以表達感受,可嘗試透過手機的表情符號來形容;而聆聽者,則可以透過簡短複述:「哦,原來XXX這件事令你感到好傷心」作回饋,讓傾訴者感到舒心,得到最需要的「被明白」和「被理解」。聆聽者可透過和對方的眼神接觸,專心一意地聆聽(避免分心如玩手機),過程中適當地點頭和發出認同的言詞(如:唔、哦),並在對方分享完後重述對方的感受。切忌過早打斷對方,或以「不用傷心,我比你更慘,我……」、「堅強些」等話否定對方的感受。
情緒困擾點算好
幫助自己梳理情緒,除了跟具有同理心的人分享,亦可透過寫日記(不論是親筆或電腦輸入)寫下。著名英國作家路益師(C. S. Lewis)與其哀傷抗爭後,就把這些思考寫成了一系列專欄,並輯錄成《卿卿如晤》(A Grief Observed)(註2),幫助同為失去親人者。閱讀合適的書刊,亦有助我們心靈得到慰藉。
如發現情緒已造成個人困擾,影響學業/工作、社交、興趣等日常生活,便應尋求專業人士幫助。眾所周知:「病向淺中醫」,可惜不少人忌諱求醫,以為「情緒病等同神經病」、「情緒病是醫不好的」、「一旦求醫便要終身服藥,找不到工作」、甚至「醫生會催眠你講出私隱」等等。又或是走向另一極端,以為「只要意志堅強就能康復!」好些人察覺不到情緒病的病徵,或把病徵視為個人缺點(如將焦慮誤以為膽小),因而耽誤求醫的時間,加重了病情的嚴重性,甚至直到自殺不遂才知道自己患了情緒病。研究指出,情緒病患者於接受適當的治療後,成功康復的機會接近80-90%。大家若能及早發現並求診,悲劇便可減少。
主耶穌應許我們:「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約十四27)人也許有其限制,未能完全明白彼此的感受,但基督徒可以禱告神,把心中的感受一一告訴神,並在恆常的讀經、禱告、靈修中,在神裡得到安慰。
情緒健康自助餐十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培養正面的情緒和樂觀積極的思想,是預防情緒病的最佳方法,大家可嘗試實踐以下的建議,讓自己更快樂:
- 感恩與多謝:每天記下三件感恩的事情,定期檢視;並向身邊的人表達謝意;
- 樂觀:對已發生了的事,賦予正面的詮譯,對未發生的事情抱正面的期望;
- 培養好奇心、勇氣、寛恕與接納:對新事物或新題材產生興趣、在不理想的環境下,仍合乎道德地勇往直前、以寬恕態度面對不愉快的經驗,接納別人和自己的不完美與過失;
- 肯定自己,發揮所長:欣賞自己,發掘長處,投身有意義的活動;
- 助人:參與義工、日行一善;
- 建立良好人際網絡:重視家人對家庭的貢獻,多說欣賞及感謝的話;向信任的朋友傾吐心事、互相支持;擴闊社交圈子,積極參加群體活動;
- 細味生活:好好享受食物、留意四周的花草樹木,享受大自然;
- 活在當下:盡情投入每天的生活,活在當下;
- 建立健康生活模式:多做運動、充足睡眠、均衡飲食、定期驗身;
- 確立人生意義:人若找到人生的意義,不但獲得快樂和滿足,更會活得充實,有方向。
(講員為精神科專科醫生/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榮譽臨床助理教授/心光盲人院暨學校榮譽義務顧問醫生)
註1:參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著,張美惠譯:《EQ:決定一生幸福與成就的永恆力量》(台北:時報文化,2016);Lazarus, R. S. (2000). How emotions influence performance in competitive sport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14, 229-252;張春興:《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1989)。
註2:路益師(C. S. Lewis)著,曾珍珍譯:《卿卿如晤》(A Grief Observed)(台北:雅歌文化,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