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我 2023.09.25 《三聖邨的Little Mermaid》︱K.Y.KAN 若要形容風車草劇團的《三聖邨的 Little Mermaid》,絕對沒有形容詞比起「寫實」更為貼切。整部劇的橋段不算複雜,何木和金水二人在年輕時曾吃了人魚的鱗片,所以他們能夠獲得五十年的「童顏」。到了第四十九年,何木已無任何慾望,只想與太太萍萍平靜地過活,但是,其好友金水卻在一次機緣巧合下認識了Ariel,Ariel透露她曾吃人魚肉,所以她正得著永恆的生命。金水受Ariel的驅使下,希望藉好兄弟何木的聯繫下找著人魚家明,將牠殺害而吃掉牠,繼而得著永生。 閱讀更多 2023.09.25 吃飯 2︱泰雲斯 香港人總愛約三五知己外出用饍。從選擇菜式,到選擇餐廳,香港人也非常講究。不單單會為此而造訪食評網站,甚至也會詢問友人,是否曾到那些被納入考慮範圍的餐廳用饍,以進一步掌握更多資訊,慎防 “中伏”。吊詭的是,往往人們也只是在跟別人一起用饍時才做以上的準備功夫。倘若他們只是一人用餐,基本上,除了劣評如潮的餐館,否則,也會抱著 “不妨一試” 的心態來踏進餐廳。同伴一字的英文是Companion,原意是一起分享麵包,然後慢慢演變為同行的意思。只是,更為吊詭的是,與我們同行的人,豈不就是不會介意與我們一起 “中伏” 的嗎?一頓有 “飯腳” 的晚餐,不是人及當中的關係比食物更重要嗎? 橫向及具深度的生命交流才是飯局的真諦啊! 2023.09.11 《怪物》︱K.Y.KAN 是枝裕和的《怪物》備受推崇,不單是它敢於探討日本傳統文化中,少年人性取向的問題,它也在探討人性上也有細膩的描繪,衝擊著觀眾的腦袋。電影大致上分為三幕劇,分別以母親的角度、老師的角度及兩名小學生的角度作切入點來敍述小學教師以武力虐待學生一案…… 閱讀更多 2023.09.11 吃飯 1︱泰雲斯 撇除卡路里及儲存脂肪的問題,相信沒有人是不喜歡吃東西的。然而,我們必須承認,品嚐佳餚是絕對不容易的。當我們看電視台的美食節目時也會明白,單單說 “好味呀”、 “好正呀” 的那些節目主持人是必然地被受批評及揶揄的。所以,精準地指出那個菜式有甚麼特別,有甚麼過人之處,是相當的講究。不過,當品評美食是一個主觀的行動時,要好好地做這樣的工作,不可或缺的或許只有一樣,那就是要存一個開放的心,不讓餐廳的氛圍、食物或食材的價格及誰是廚師來作考量的指標,仔細嘴嚼食物,感受食物的味道,那才是品評美食的正確方向。在堂會裡敬拜、聽道,豈不是也是可應用以上的原則嗎? 2023.08.28 電影 3︱泰雲斯 毫無疑問,一個地方的電影跟它所身處的地方是共生的。它不但可以反映該地方的文化,電影更可以為人民發聲的。如導演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這就是為社會的邊緣者發聲。一直以來,社會中生活於邊緣的人也是以隱形的狀態下生活。他們不但被忽視,更多是被排斥,被忽視及被排斥的狀態也驅使他們要以犯罪來生活。難道邊緣人不應被關注嗎? 難道他們不值得被愛嗎? 《小偷家族》就是諷刺如此的狀況,指出這些人就是要在犯罪時才被人所看見。其實,導演也是在諷刺你和我。若不在漆黑的房間中,藉大銀幕來刺激眼球及腦袋,我們也不會留意到人性及人的需要。這是我們在世所應作的嗎? 2023.08.14 《神探大戰》︱K.Y.KAN 我觀賞《神探大戰》時是感到賞心悅目的,但這部電影卻呈現極為兩極的評價,當中最多人質疑「出戲」的是懷孕的陳儀為何那麼神勇,但其實在古希臘時期的文學作品中,嬰孩象徵著人的盼望、新的開始。所以,嬰孩只是一個象徵符號,韋家輝要說明的是一份盼望及希望…… 閱讀更多 2023.08.14 電影 2︱泰雲斯 有電影編劇曾經表示,構思電影不需要從情節、橋段出發,反而人物才是當中的關鍵,因為人是按照他們的性格在不同的事物下作出選擇,故事亦可以因而被編寫及創作下去。或許我們在欣賞電影時,也應該先從觀察角色的性格特點出發,然後嘗試理解角色為何會作出不同的選擇,那麼我們才可以更多代入角色以感受角色面對來自生活及生命中的張力。電影,就是讓影像來說故事,不單角色的性格特點要被觀察以明白事情的起承轉合,其實細緻於人物的動作、畫面的設置、光線的分佈也可以隱含著導演的信息。原來,一些看似無關重要的東西,也可以起著傳遞信息的作用。這對我們的生命又有何提醒呢? 2023.07.31 《智齒》︱K.Y.KAN 《智齒》的意象之多其實是不容言喻的,但是令我感到最大感觸的是結尾的部分,完完全全是一個總結。貫穿整部電影,鄭保瑞也是在談執念。斬哥對王桃有一份仇恨的執念;王桃對斬哥有一份救贖、補償的執念;日本人對殘障的女人有一份紀念母親的執念。然而,執念卻會使人畫地自限,產生盲點,繼而犯錯,甚至是難以彌補的錯…… 閱讀更多 2023.07.31 電影 1︱泰雲斯 一部電影是否扣人心弦,關鍵在於角色之間的衝突是否合理之餘又有點意想不到的味道。畢竟,誠如名導演寇比力克所言,大銀幕比起其他藝術必然是更能牽引著觀眾的情感,因為角色間的互動仿彿也是在立體地記錄著我和你的日常。這當然不是說我和你也會無故被牽入一宗殺人案,亦不是指我們會突然遇上外星人。所謂日常,這是指我們的面對張力時的喜怒哀驚;面對誘惑時,內心突然冒出來的慾念及犯罪的念頭;面對生死有序、聚散分離時的不安及依依不捨。電影只是以較為誇張的手法,把上述的情感放大十倍來投射在大銀幕上。上帝也許會藉著電影來把我們最真實的一面呈現出來,我們又願意從此來聆聽上帝的提醒嗎? 2023.07.17 攝影 2︱泰雲斯 人總會在「重要」的時刻拍下照片,例如在不同的飯局、振奮人心的比賽後等等。不過,誰也不能否認的是,拍下了那張所謂「重要」的照片後,照片中盛載著的事件即刻踏入「灰飛煙滅」的階段,亦即是,事情總會結束。留下來的,就只有那張記錄了事情中某一「時刻」的照片和人的記憶。吊詭的是,即或記錄了,但人的記憶卻主導著人對該相片的認知與情感。白駒過隙,時光荏苒,人的記憶終會變得模糊。那麼,人拍照為著甚麼呢?其實,這是嘗試拉近及建立人與人關係的一步。既浪漫又弔詭,拍照就是盡力保持記憶濃度的行動,好讓人可以讓那一個經歷、過程、見面在思念中再生。神所造的關係就是如此浪漫呢! 2023.07.03 攝影 1︱泰雲斯 當人看見「美」的事物時,無論他們會否在日後翻開「相簿」重看,他們都會馬上掏出電話,按下拍攝,留下「記錄」。明顯地,人就是有一種「想擁有」的渴望。然而,「美不美」是主觀的感受,更弔詭的是,這是一個「流動」的感覺,此刻與下一刻的感覺與看法都可以不盡相同,這刻的「美」也可以很快地被視作「普通」或「不美」。或許,這樣的人根本是被上述的渴望麻痺了大腦,沒有嘗試消化何謂「美」。真正的攝影卻非如此,光線、角度、陰影等的掌控可以相當講究。這些技巧看似複雜,卻可以幫助人們更認真、仔細地欣賞上帝創造的美、人際間互動的美、人尊崇上帝時的美。無疑,不合經濟效益地花時間消化「何謂美」,可以更深認識上帝。 2023.06.19 音樂 2︱泰雲斯 曾經有人說過,生活中不同聲音可交織成一串串的旋律及音符。不論是交通燈、時鐘,抑或是河中的潺潺流水,它們都是人們在生活中能輕易接觸得到的東西。可是,它們聽起來是沒太多的高低起伏或突變,總是予人一種沉悶的感覺。然而,這些聲音又著實存在著其獨特的個性,當它們與某一些音效及音符相遇時,便能拼湊出感動人心的樂章。或許人的生活也是枯燥乏味,沒有太多變化甚或色彩。但我們能否像音樂家一般,留心我們生活中的這些 “枯燥”日常,把這些發現與我們的信仰反思作整合,或許我們便能發現,原來上帝一直在中間,潤物無聲,一直豐富著我們的生命。 2023.06.05 音樂 1︱泰雲斯 當下的生活著實是太急促。能夠靜下來,回想一下當天曾發生過的事、遇見過的人已是難能可貴,更不用說消化遇上這些人及事為自己帶來怎樣的感受。當人們慢慢地被這樣的生活節奏蠶食自己的生命時,便浮現機械化的人生,情感抒發也愈變陌生。“Music is the best means we have of digesting time.” 快歌、慢歌隱含著作曲人想帶出的感受,它可以幻化為引導人面向生活及體現內在感受的工具: “留一天與你喘息”的慢,淡淡然引導你明白,人一份不張狂的渴求; “夏之風物詩”的輕快使聽眾感覺到及時行樂的滿足。感覺與感受需要沉澱和抒發,音樂無疑是其中一個途徑。然而,你又知道上帝也是我們可傾心吐意的對象,就如大衛曾譜寫過不同的詩篇來向上主盡訴心中情嗎? 2023.05.22 文學 3︱泰雲斯 大詩人爾德曾言 ”Art is useless” ,這不是說藝術或文學「冇用」,他卻是要指出,藝術及文學沒有終極及唯一答案。也許,文學的獨特性在於,只要不偏離場景或脈絡,人能詮釋的空間是很大很闊的。詮釋文學時,人的聯想力及想像力不可或缺,那麼以上帝及基督信仰的視角,輔以聯想地詮釋生活中的片段及故事,我們便能更掌握主的心意。只是,我們是否有花心神為不同的事情,以上帝的視角作聯想?還是「逆來順受」,「冇辦法啦」? 2023.05.08 文學 2︱泰雲斯 「文學」,總是使香港人提不起勁。畢竟教育制度扭曲了它,生活的過度繁忙亦使人失去咀嚼文學的耐性。然而,文學能藉生活喚起共鳴並使我們反思信仰。易卜生的《玩偶之家》講述一個妻子長久被丈夫當作玩偶,時而被看重,時而被輕視,最終因一事而頓悟,憤而「嘭」的一聲把門關上、離開。結局十分普通?仔細看清上文下理及其處境,便可明白到她跳出安舒,進了未知或黑暗之中。這動作象徵著她為重拾自我價值而下的賭注和決心。反觀信仰,若能看通生命中的「上文下理」及自己的處境,也許我們亦能看清神在自己身上的心意。為信仰下賭注的決心,或許不同了。 2023.04.24 文學 1︱泰雲斯 歷史學者哈拉瑞指出,人類的特點就是敍述及組織故事並賦予其意義。明明是枯燥乏味的事,當放在故事場景中,人便易於將它記著。當詩與詞配以音樂頌唱,當中的內容得以在腦中投射出影像,再隨著旋律在人的腦海中留下印記。上帝的話語既有以故事寫成,也有以詩詞寫成,但單單以上述的模式作記述,人也未必最能加以應用。惟有藉上帝的話語讓我們與上帝編寫共同的故事,再賦予其意義,我們的心能被上帝所改變。神學與文學的美大概就是如此。 2023.04.11 藝術 3︱泰雲斯 浸沉式體驗為近年新興的藝術表達方式。有別於過往坐在劇院、音樂廳或是走到美術館單向地接收藝術創作者向你傳遞的訊息,浸沉式體驗賦予觀眾更大的權力,觀眾們可以藉著不同的肢體動作調控以繼續或暫停其觀賞體驗。藝術家渴望與觀眾互動,以讓他們探索出更多潛在的詮釋或解讀。吊詭的是,觀眾被賦了權作詮釋也不自知。然而,人與人的關係,甚至人與上帝的關係絕不只在於單向式理解訊息及資訊的層次,必須透過更多雙向的互動,以獲得更大的詮釋可能性或領悟下一步應怎樣前行。當中亦不存在所謂的「標準答案」。 2023.03.27 藝術 2︱泰雲斯 每每看見藝術品時,心裡總會喚起一個疑問:為何他們總是對他們身旁所發生的事有著如斯敏銳的觀察,而又可以整合至自己的作品中呢?不論是油畫、咖啡渣畫或是彩繪的明信片,當中凝結了一個個社會現實的瞬間。梵高說:“There is nothing more truly artistic than to love people.” 或者愛就是觀察力及靈感的來源。因著對鄰舍的愛,所以會留心公義是否存在;因著對人的愛,所以會看見他們的軟弱。愛,讓你放下自己,留心於別人。上帝對我們就是如此,那麼,你又怎麼樣呢? 2023.03.13 藝術 1︱泰雲斯 「錯誤」,或許是藝術家最佳的合作夥伴。環顧不少經典畫作及藝術品,創作者原先的創作方向與成品大相逕庭,但當下錯一個或一些決定後,另一個方向卻漸漸浮現,他們便選擇沿著新方向繼續走下去。堅持下去,一個既新又更好的方向就漸漸呈現眼前。“Art is never finished, only abandoned” 是達文西的名言,明確地表達了藝術家的浪漫。其實,上帝豈不也是如此的浪漫嗎?發掘「錯誤」,使得我們能繼續看見可能性及想像。然而,我們對自己的信仰生涯又有著藝術家的浪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