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擁抱、拒絕強吻
麥耀安
Brian Nguyen 去年底成為美國新罕布什州大德里區(Greater Derry, New Hampshire)選美冠軍,引起美國和境外媒體的哄動。可惜今年二月的州選美會中他未能再進一步,否則,Brian若能參選美國小姐,甚至奪魁再參選環球小姐,必將成為全球焦點,在一片地緣政治國際爭鋒的殺伐聲中,加添一點輕鬆談資,對全人類的精神健康會有所助益。
你沒有看錯,Brian Nguyen(從姓氏看該是越南裔)以男兒身奪得美國一個州的地區女性選美會冠軍,得到7500美元助學金。他是跨性別人士[1],但沒做過變性手術,性別由「心靈」當下決定。
畢竟不敢太過份
從一般人的角度看,Brian 跟「美」沾不上邊,但「亞裔」、「跨性別」、「挑戰審美觀念的形體和樣貌」,卻相當「政治正確」,這是Brian能夠參選和奪冠的唯一解釋。不過,背後為Brian戴上后冠的團體,卻不讓(或不能?)他再走上更高的選美階梯,也許意識到應該見好就收,畢竟這種毀三觀[2]的事情不能做得太過份,改造人類是沒法一役竟全功的。
阿諾舒華申力加三十多年前主演的一齣電影Kindergarten Cop(港譯《幼稚園特警》),說他到幼稚園做卧底偵探,警隊隊友以女朋友身分到學校跟他聯絡,一個三四歲的小男孩見到新面孔姐姐,走到她面前,像發現新大陸的說:「我是男孩子,我有小雞雞。」這位女隊友望一望卧底偵探,笑說:「教得好,這很基本。」這只是十秒鐘的過場戲,但相信今天沒有導演敢拍這樣的一幕。
美國三藩市去年底為跨性別者提供財務支援,在申請表中,性別一欄有97種選擇,除男女以外,其他性別包括半男半女(Demi-bigender)、流動性別(Concefaun)、神秘不可揭露性別(Daingender)、植物(Flowergender)、青蛙(Froggender)、甚至是麵包性別,你真的沒有看錯,是麵包性別(breadgender)[3]!
性別是人類最基本設定
有人戲稱,上述表格的97類選項,是「男女性別+95種精神病」。也許有不少性別選項會讓人有精神病的聯想,但跨性別運動卻不是跟你開玩笑。有性教育工作者指出,跨性別文化背後,是一種「視心靈為存在核心的自我觀」,說得白一點,我怎樣看自己,我喜歡自己是甚麼,我就是甚麼,我不要別人,即使是神對我作出的設定,就像電腦的出廠設定;即使我是祂創造的又如何,我要自己設計,要自我規劃,我要掌控自己的生命!
這跟亞當和夏娃違反創造主的吩咐,在本質上沒有分別,也跟人類以後所犯的一切罪同出一源,只是這種反叛來得更徹底,因為性別對於「我是誰」有著根本的限制,男人不生孩子,科技不能幫助Brian自然懷孕和順產。
主動擁抱,推開強吻
跨性別現象不是現代產物。英國政治評論家梅利(Douglas Murray)的研究指出,[4]似乎所有文化都曾面對性別認同與身體錯配的問題。他舉例說,印度至少在幾百年前已經用Hijras這個字,稱呼一類俗稱陰陽人和易服癖的民眾;泰國有所謂「人妖」;令人意外的是,伊朗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正式批准變性手術,1979年革命推翻巴列維王朝以來,它成為中東地區施行變性手術最多的國家。
對此,基督徒不難理解,因為脫離神的世界為萬物帶來各種各樣的禍害,天災、疾病、人為罪惡導致痛苦和死亡。跨性別現象是罪惡世界其中一種禍害,跟始祖犯罪同樣久遠。
所以,基督教信仰並不是盲目反對變性或有關手術的施行,反而應該對受到跨性別問題困擾的人給予支持和幫助,給他們溫柔擁抱,正如對其他受困擾的人一樣。教會是不認同跨性別運動與神完全脫鈎、自我掌控生命的取向和態度,以及不擇手段地把少數人的價值強加於其他人之上,比方硬生生把一個生理男性評定為女性選美冠軍。
感覺與責任
梅利認為,回應人的具體狀況比較容易,例如性器官不明顯或身體同時具有男性和女性獨特器官,但回應人自稱是甚麼比較困難,若男人聲稱自己偶爾覺得自己是女人,要使用女厠或女更衣室,所產生的問題不難想像:2022年4月,美國新澤西州一位跨性別但沒做變性手術的囚犯,被發現在監獄內使兩名女囚友懷孕,後被強制移送男性監倉[5]。
梅利劃分的兩種情況分別在於責任。他指出醫學界為有意施行變性手術的人訂下嚴格的程序。首先要確定對象不是思覺失調;第二是不能因變性而放棄對其他人的責任,例如育養子女;第三是必須在手術前進行長期荷爾蒙療理;最後,對象必須先花幾年時間適應新的性別角色。
最後一項尤為重要。任何人都有權利追求完成自我,但無論你是誰,要變成誰,不變的是人生責任、無愧於心。香港今年2月終審法院判決女轉男的案件,當事人未完全完成變性手術(保留子宮和卵巢),但可以在身分證上更改性別為男性。我不知道獲得勝訴的當事人可否懷孕,倘若有一天他決定要生孩子(即使他不能,以後有關案例也會出現),未來的性角色和責任都會出現重大變化。若性別倒轉,由男變女毋須完成變性手術,那麼身分證更改性別之後,可否參加女性運動比賽?現時基於荷爾蒙水平及兩性肌肉量比例的差異,為保持公平原則,即使完成手術,一般大型/世界級賽事都是不准許的。美國共和黨控制的眾議院,今年4月亦通過禁止原本是男性的跨性別人士,在聯邦政府核下的學校和大專院校參加女性運動比賽,但相信不會獲得民主黨控制的參議院通過。這事件說明,若不經過梅利所列出的變性嚴格過程就批准改變法定性別,會帶來更多混亂、爭論和社會上政治上的衝突。
在不同人生階段,每人都有他的使命和角色,對變性者來說,使命、角色和責任會改變,但不會因變性而消失。香港上述例子使未來的角色責任、權利和規範都出現混亂情況,比方「男人」現在只會被雞姦,但將來可以被強姦;將來「女性」若犯了雞姦罪,特別是對少年和兒童,是否需要承當罪責?社會是否需要修改相關法例?當今的跨性別運動,特別是自稱流動性別者,在責任方面,如果時常轉變性別,恐怕他們經歷的不是使命和角色的轉變,而是對人生責任的不斷放棄。
(作者為本刊編委,本會退休牧師)
[1] 按美國心理學會的定義,跨性別(Transgender)是一個統稱,指性別認同或性別表達與他們出生時性別不同的人,可包括雙性別、泛性別、流動性別、無性別、第三性別,也包括易服癖人士,以及接受透過荷爾蒙療法、外科手術及其他方式去改變身體(過去普遍稱為變性人),達致其性別認同──由此亦可見,「跨性別」的定義在不斷變化。參:《解答你的問題:關於跨性別者、性別認同及性別表達(Answers to your questions about transgender people, gender identity, and gender expression)》(2011 年,2014年中譯),https://www.apa.org/topics/lgbtq/chinese-transgender.pdf。
[2] 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合稱。
[3]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MK5M2UD0552FDOB.html.
[4] The Madness of Crowds: Gender,Race and Identity,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19, p.187。
[5] https://news.tvbs.com.tw/world/185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