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你呢?你 信甚麽?
編 委
美國國家衛生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簡稱NIH)是美國聯邦政府中首要的生物醫學研究機構,每年經費高達450億美元,遠超其他政府部門。上一任院長柯林斯(Francis Collins)是傑出的遺傳學家,也是基督徒,曾領導NIH長達12年。

1974年他從耶魯大學獲取化學博士,後轉而習醫並進行生物醫學研究。八十年代,他和香港大學前校長徐立之教授合作,發現囊性纖維化的致病基因,已被視為醫學界的重要突破。1993年他被任命領導艱巨的人類基因組計劃(Human Genome Project),十年內完成建立人類基因組的工作,破解人類遺傳資訊,對生物學、醫學,乃至整個生命科學產生無法估量的深遠影響,並獲得多個獎項。2021年底退任NIH院長後,仍在NIH轄下的研究所擔任主管,專注於基因研究。

柯林斯童年曾是教會詩班員,但只為學音樂,更以為耶穌是童話人物!14歲在化學課堂接觸到科學,立志成為科學家。入大學後,他含糊地做個「不可知論者」(agnostic),方便他不去思想信仰。讀研究院時,愛因斯坦是他心目中的英雄,相信萬事都可從優美的數學方程式推算出來,甚至經常以這種思維挑戰別人的宗教信仰。
但尚未完成博士論文,他卻轉而入讀醫學院,從純理論研究走進更現實的世界。在醫院實習期間,令他費解的是,不少病人儘管遭受極大苦楚,卻靠信仰支持而內心得到平安。有天一位患重病的女病人問柯林斯:「醫生你呢?你信甚麼?」他完全不知怎樣回答,才發現自己枉稱為科學家,因為科學講求有論據支持,而他對這個重要課題竟然從不思考。他開始尋索不同宗教,但得不到滿意的答案。後來有位牧師借了魯益師(C.S.Lewis)的《返璞歸真的信仰》(Mere Christianity)給他,他讀後反復思考,領會到基督信仰原來十分理性。兩年多的探索來到終點,27歲那年,一次單獨的野外遠足中,他跪下接受耶穌基督為他生命的主。
中年接任國家衛生院院長時,他意識到出任這崗位要經常平衡不同的政治立場;甚至有著名科學家公開表示,擔心柯林斯的宗教信仰會影響NIH的研究方向。但他恰如其分的表現,最終得到各方的信任,至今是唯一獲三屆總統(包括民主黨和共和黨)委任的院長。他的學術地位亦令他成為天主教轄下的宗座科學院院士(Pontifical Academy of Sciences)。在2020年,柯林斯獲得鄧普頓獎(Templeton Prize),表揚他致力提倡信仰與理性的整合,並以其信仰進行嚴謹科學研究的動力。

追求和諧一直是柯林斯的座右銘。他確知永遠不能以科學證明神的存在,這反使他能自由地和其他科學家分享信仰,不過在基督徒群體中談及自己的專業領域卻令他感到為難。因為從遺傳基因研究中看見神奇妙的工作,他視基因是「上帝的語言」,而這些科研結果也令他認同進化論。他指出,進化論作為演化機制,並沒有否定背後有創造者的旨意或設計,惟不少美國信徒認為接受進化論便是否定神。多年來,柯林斯努力嘗試顯示基督教信仰是理性的選擇,可以跟進化論和平共存。他在2006年出版的《上帝的語言》(The Language of God)成為暢銷書,並於2008年創立Biologos機構,推廣神導演化論(Theistic Evolution),作為科學和信仰之間的橋樑。


他認為科學與信仰之爭從來都不必要,四十多年來兩者在他身上和諧地結合,正如他堅持的信念:「聖經中的上帝也是基因組的上帝。祂在教堂或實驗室內都該得到膜拜。祂的創造是如此尊貴典雅、令人敬畏、錯綜複雜、美好精緻──彼此不會互相排斥。」(The God of the Bible is also the God of the genome. He can be worshipped in the cathedral or in the laboratory. His creation is majestic, awesome, intricate, and beautiful – and it cannot be at war with itself.)(註)
註:Francis S. Collins. The Language of God: A Scientist Presents Evidence for Belief. New York: Free Press, 2006, p.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