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猶太人的
「彌賽亞盼望」
潘美琪
昔日耶穌騎驢進入耶路撒冷,猶太人夾道歡呼:「和散那歸於大衛之子!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至高無上的,和散那!」(太廿一8-9,《和修版》)他們認為耶穌就是要帶他們脫離羅馬政權的彌賽亞;可是,耶穌並沒有如他們所願,甚至被羅馬官員以最羞辱、最殘酷的方式處決,死在十字架上。耶穌「死」後,猶太人要再等待差不多二千年,直至1948年才能復國。在等待的那些年間,他們流散在列國,一次又一次被驅趕、壓制和迫害,甚至幾乎被滅族!對昔日的猶太人而言,耶穌不是他們所等待的彌賽亞;至於現今的猶太人,以色列國既然已再次被建立,他們還在等待彌賽亞嗎?我曾在英國參與猶太宣教服侍10年,與猶太朋友交談時,免不了觸及「彌賽亞」這個話題,他們對彌賽亞的想法,或多或少反映現今猶太人的「彌賽亞盼望」。

改革派
麗莎是我的現代希伯來語老師,她和丈夫屬於改革派(Reformed)猶太教,在英國教導猶太文化及歷史,他們的父輩親屬曾被關在納粹集中營,也有以色列建國初期的拓荒者,對猶太人的苦難有深刻體會。現代以色列國的建立,讓猶太人有「家」可歸,可是,並沒有終止苦難;以色列甫建國,便要面對來自阿拉伯國家的戰爭,數十年來,彼此間的恐怖襲擊從未停止。麗莎夫婦期盼的是,猶太人不再面對戰爭和苦難,全球猶太人可匯聚耶路撒冷,世界各國止息干戈,有真正的和平──他們稱之為「彌賽亞時代」(Messianic Age)。每年慶祝逾越節,在逾越節晚餐結束前,麗莎夫婦雖然按著傳統誦讀「歡迎以利亞來臨」的禮文(按猶太傳統,以利亞會在彌賽亞來臨之前先到來),但他們不相信將有一位「彌賽亞」帶來「彌賽亞時代」,卻認為可以透過教育、文化交流等途徑,讓外邦人認識和明白猶太人的歷史文化,促進彼此的關係,這個世界便會變得愈來愈好。
正統派
從前我和同工逐家探訪時,認識了一位正統派(Orthodox)猶太朋友:摩西,他斷然否認耶穌是彌賽亞,因為耶穌沒有帶來和平,世界各地仍然戰爭不斷、惡人得逞、苦難不絕。摩西更經常取笑他的極端正統派(Ultra-orthodox)猶太鄰居,笑他仍在等待已逝世的拉比梅納凱姆·施尼爾森(Menachem Mendel Schneerson)復活。一般正統派猶太人在神學/教義上相信,有一位彌賽亞要來臨,期盼這位彌賽亞復興猶太教信仰,招聚流散的猶太人,重建耶路撒冷和聖殿敬拜;而極端正統派猶太教的「哈巴德·路巴維茨運動」(Chabad-Lubavitch Movement)(註),相信他們的拉比施尼爾森就是彌賽亞。生於1902年的施尼爾森對彌賽亞的到來充滿熱忱,積極教導及鼓勵猶太人遵守猶太律法傳統,在極端正統派猶太教路巴維茨社群中,極具影響力,為他們帶來復興,更被跟隨者視為是彌賽亞,雖然他本人從來沒有如此說。施尼爾森在1994年去世,有不少極端正統派猶太人相信他會復活,而反對這種信念的猶太人便以此為笑柄。但我這位猶太朋友摩西對彌賽亞是否要來卻不置可否,每當我們談到神要審判罪人,也要施行拯救,他總是以戲謔的口吻回應:「當彌賽亞到來的時候!」摩西正好反映他們在神學與信仰生活上的距離。
無神論
拉結是我的鄰居,她的父母由前蘇聯移居英國,是無神論者,會持守一些猶太傳統,如:不吃豬肉、加入猶太會堂(每年交會員費,但很少參加聚會)、慶祝逾越節等;她承接了父母的無神信仰,不相信有彌賽亞。拉結是教師,相信教育可以帶來改變,但她不得不承認,有些時候,讀書愈多的人,心思愈狡猾,干犯的罪行也愈嚴重!她對英國發生的嚴重罪案感到憤慨,為戰爭帶來的禍患痛心,可是,由於她不相信有神,更不相信有救贖主,因此對未來沒有盼望,只過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其實,現今已世俗化或受人文主義影響的猶太人為數很多,他們跟拉結一樣不相信彌賽亞,在紛擾的世界中,他們寧可透過打坐和冥想尋求出路,盼能取得心靈的平安。
極少數……
蘿撒在猶太人中屬極少數,她的丈夫是宣教士,與我伙拍向在英的猶太人傳福音。蘿撒在正統派猶太家庭成長,自幼恪守猶太律法,可是,她發現守律法不能使她得平安,更不能解決她的罪惡念頭。蘿撒在大學宿舍認識了一位基督徒,被她不一樣的生命吸引,跟她一起查考聖經,明白耶穌就是彌賽亞,於是,相信及接受了耶穌為救主。蘿撒信主後,遭到家人極力反對,數十年來,父親拒絕跟她見面,即使病重在床,也不肯接受女兒的探望!儘管如此,蘿撒經歷在基督耶穌裡的真平安,她沒有後悔選擇跟隨主,婚後更與猶太丈夫積極向同胞傳福音,引領他們認識耶穌就是彌賽亞。
小結
「耶穌進了耶路撒冷,全城都驚動了,說:『這是誰?』」(太廿一10,《和修版》)現今大部分的猶太人仍然未知道這問題的正確答案──祂就是「神所應許的彌賽亞」!
(作者為本會牧師,香港宣道差會教育及推展主任)
註:「哈巴德」(Chabad)在希伯來文中,包含智慧、聽明和知識之意,是極端正統派猶太教中最廣為人認識的一支;他們在19-20世紀初,活躍於當時的俄羅斯城巿路巴維茨(Lubavitch),因此又被稱為「路巴維茨社群」,而其復興運動則稱為「哈巴德‧路巴維茨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