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更新、改變
范國光
「不要模仿這個世代,倒要藉著心意的更新而改變過來,使你們可以察驗出甚麼是神的旨意,就是察驗出甚麼是美好的、蒙祂悅納的和完全的事。」(羅十二2,《新譯本》)
我在2月的《總幹事手記》,分享了本會的佈道行動:「宣道家一齊約人睇好戲」,鼓勵堂會推動弟兄姊妹邀約親友一齊「睇戲」,作為迎接「教會復常」的福音行動。感謝主,區聯會共送出了3,132張戲票,給參與是次行動的65間堂會和社服處長者中心,在4星期共20場次裡,接觸了近千位新朋友。請大家記念堂會往後的跟進服侍。
隨著政府全面撤銷「口罩令」,社交距離措施正式結束,教會復常從想像變成日常。我曾在2020年的〈手記〉中,兩次思考教會重啟面對新的形勢,何去何從?我們對聚會、牧養模式和形式需要如何轉變?思維範式又需要如何轉移、改變,以迎接並進入新的世界、新的機遇?
有指,當教會恢復運作,卻發覺已流失了一部分會眾:有些是疫情期間早已與牧者道別,考慮移民他鄉;有些是疫情期間失去連結,默默淡出;有些可能在社會運動期間,因不滿而離場……
其次,「崇拜參與者」在疫情期間已被改變:有的已習慣了足不出戶的網上崇拜;有的已在網上轉投了其他堂會……堂會可能需要重新檢視自身的狀況,重新定位。舊有的價值觀可能已過時,傳統的事工模式,可能已被疫情打亂,核心班㡳可能需要重新組合,資源需要重整……
或許,這正是堂會改革的契機,反思甚麼是留存下來的使命。留下來的人,需要重新上路,堂會的名字不變,架構可能也沒大改變,但整個教會群體需要重新理解:自身的境況已不再一樣,正如世界已經不再一樣了。
就如舊瓶新酒,我們彷彿成為了一所新的教會!這改變不僅發生於單一堂會,也影響香港整體教會的發展生態,在有如翻土的階段。然而沒有翻土,新生苗芽也就沒有成長的空間。因此,教會充滿未知之數,但她卻同時也充滿無限可能。
當然,這可能是我樂觀的看法,然而作為耶穌基督的盼望群體,面對改變的契機,我們豈不總是樂觀的嗎?告別豐年,走進荒年;面對無常,只能仰望神恩帶領,既然未知,只能倚靠全知者導引。
我又想起使徒保羅的鼓勵:「弟兄們,我不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前面的事,向著目標竭力追求,為要得著神在基督耶穌裡召我往上去得的獎賞。」(腓三13-14,《新譯本》)
宣道人,面對遲來的日常,我最大的祈願是我們可以抓著新機遇,心意更新而改變,想像一個更寬廣、健康、強韌、公義、生生不息的福音新世界,期待一個承擔時代召命,開拓福音疆界的宣道會。共勉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