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的期盼
《團圓》
西萊雅
趁正月未過,分享一本有關春節的繪本《團圓》。

數年前和孩子一起看《團圓》,至今難忘。本書出版翌年即奪得中國第一屆豐子愷最佳兒童圖畫書首獎,後來又榮獲來自美國和日本頒發的獎項,近年也出版了韓文和法文譯本,廣受認同。
繪者有心思地把書名以門箋剪紙呈現,讓讀者一看書封,便知道本書是講述一個中國家庭在春節的相聚。故事以小女孩毛毛(「我」)為切入點,記述父親在新春回家過節,簡單逗留短短數天的日常,卻盛載濃濃的親情。
全書布局細緻,一翻開,是一面掛牆的手撕日曆,它在故事結束時再出現,首尾呼應,展示的日期分別是「23」和「27」,標誌著爸爸回家不足一星期,便又要匆匆離開,在外打拼。再揭一頁,就看到父親拉著大大的紅色行李箱出現,小女孩和貓咪在門口張望守候;一道跨頁,巧妙地把門外內的大街小景收入畫中。
人物方面,小女孩毛毛,對比母親緊張地妝扮迎接「爸爸」,她的緊張則表現在,依著媽媽的梳妝台,帶點害羞,不知如何是好。當被爸爸抱起親臉頰,只覺得是被陌生漢用鬍子刺的捉弄,抗拒萬分,害怕得大哭,連忙喊「媽媽!」。待漸漸重拾對爸爸的印象,毛毛則殷勤地為爸爸奉茶,一直黏著他。

繪者筆下的父親,有無限喻意:龐大的身軀,一坐下,已佔滿了客廳的空間,他是家庭支柱,更把家人內心的空隙填滿;大得不成比例的手掌,是家人的供應者,長年在外工作養活家人,過年時為妻兒添新衣;勤勞不休,年初二還在補窗刷門換燈泡,讓家人得到光明和溫暖;有力的肩膀,讓下一代可以走到從未踏足之處,遠眺未來。

為了展現過年的喜慶和團圓的快樂,幾乎每一頁都用上了適量的紅色,安排不同的人物穿上紅衣裳(誰沒有呢?交給讀者發掘),與四周的泥土大地相配合,展示了一份純樸的原始情懷。

與「團圓」密不可分的,是春節不可少的湯圓。故事中,包湯圓時,刻意只繪畫父女二人,吃的時候則是樂融融的三口子。幸運幣在此時出現,成為故事發展下去的重要「角色」──讓毛毛可跟朋友炫耀,也讓毛毛珍而重之,表達對父愛的珍重和寄望,以愛與不捨作結束。
走過數年社會事件與疫症的窒礙,我們都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分離、相聚、再分離,「團圓」不僅是長輩對節日賦與的意義,務必回家吃飯的化身,而是如本書一樣,不論年紀、不論國籍的人,都盼望留住的感人時光與關係。
「書畫人生」推介
《 團圓 》
作者:余麗瓊
繪圖:朱成梁
出版:信誼基金會,2008
(作者為本會會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