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可常開
編輯室
讓花常開
宣麗堂洪文燕姊妹(Clara)在香港貿易發展局工作,負責巿場推廣、招攬買家,每年負責十多場展覽,要透過不同渠道邀請全球買家預先登記,展期內要接待各地記者等。疫情下,要加速發展電子商貿服務,Clara 感恩可參與建構全新融合(hybrid)展覽模式。工作既繁重範圍又廣,她卻願意為受浸的肢體,花上一星期,親手製作受浸花束!

受浸當日是她人生裡收到最多花束的一天,眼看鮮花第二天便開始枯萎,愛花的Clara頓感可惜。「神引導我思想,如何幫助其他人勝過這份失落」。於是,她決意花上時間和心思,為受浸肢體自學摺製紙花束。由細心觀察實物至選用合適材料,相當耗時,但她享受其中,更覺可療癒繁重的工作壓力。
第二個家
婚後遷到馬灣居住,Clara自2009年起轉到宣麗堂聚會,宣麗家自此成為她雙重意義的「第二個家」。堂會的辦公室在村屋,毗鄰她的居所,即使小組聚會至深夜亦沒有趕回家的壓力。組員都滿有恩賜,任職社工的肢體,會結合信仰分享四道人生(道謝、道愛、道歉、道別);從事化驗的姊妹,指出人體結構獨特,說明神創造奇妙。Clara反觀自己,除了帶查經,甚麼專題也不懂;經牧者提醒,她就向神求。
「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約十五5,《新譯本》)崇拜每月金句提醒Clara,她既喜歡吃葡萄,可以研究它的結構,再教組員以用葡萄枝子做手工啊!因心裡渴慕聖工,能敏感於神的話語,滿足感油然而生。

樂意付出,因為先經歷神的愛。Clara順利在宣麗家生根,除了喜歡堂會關係緊密外,也全賴丈夫的姊姊甘心付出。「夫家全家已信主,姑奶是愉宣(宣道會愉景灣堂)會友,當初為了使我能早日適應,特地前來馬灣陪伴我。」在神奇妙安排下,又讓Clara認識了堂委,並獲邀協助舉辦聖誕嘉年華,加速了投入。
信仰路不會天色常藍,她曾經在預備查考「八福」(太五)時,發現自己並不「虛心」,瞬間跌入惡者的指控和欺騙:「你毫不謙卑,『八福』中一樣都做唔到,不要再做基督徒了!」當時正值疫情第五波,Clara主日在家,如常登入網上崇拜,兒子見只有幾人在線,衝口問:其他人不崇拜嗎?
「啊,因為可以重溫,不一定即時收看……」Clara嘗試打圓場。
「不是人人都好像你媽媽般虔誠的。」丈夫回應。
「你覺得我虔誠?」Clara難以置信,因為丈夫向來對基督徒要求嚴格。
「對啊,你對信仰很認真,很願意花時間。」
在信仰低谷中經歷神透過丈夫給予的肯定,震撼感至今未退。
宣麗堂租借「挪亞方舟」宴會廳舉行主日聚會,沒有專屬地方,或許令人感到不便,Clara則認為教會並不取決於硬件,「我更看重人、看重緊密的關係」。就如某個主日,大家到達時才知悉場方在宴會廳設了圍餐招呼旅行團!大家手忙腳亂地即時轉到另一處,放座椅、設投影機……最後依然準時十點開始崇拜。
「因祢的慈愛比生命更好……我要一生稱頌祢……」(詩六十三3-4)Clara願繼續在宣麗堂成長和服侍,更期望在職場上亦活出美好的見證,以報答主處處的看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