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8 專題
278 專題

278 專題

牧養青年群體,讓我們重新學做「人」

蔡康怡

教會面對青年人流失,可謂費盡心思,卻又束手無策,最後只好無奈地接受現實。

真實與想像的落差

我們常以為年青人都是怕「悶」,對屬靈事物普遍反應冷淡,又因生活忙碌,各方拉址、以致沒有時間返教會。

然而,筆者加入機構服侍這三年間,意外地接觸到為數不少的年青信徒,他們對上帝渴慕、對人靈魂著緊、對生命充滿熱誠。只是在教會中,他們卻往往甚為被動,甚至選擇在教會以外追求信仰。

此現象着實令人費解。細問之下,了解到他們心聲,對教會印象和牧養的期望。大家也且聽聽:

     「我認為牧者可以多啲同年青人講佢自己嘅感受同分享自己嘅經歷,因為咁樣會建立到相互嘅關係,就正如保羅同提摩太都有剖白嘅時候。但香港牧者普遍以『教師』嘅方式牧養。」

     「作為一個年青信徒,我期望牧者/教會多點用真理餵養我,這對我個人很重要。導師很少會講屬靈上的事,或聖經的教導,(教會)似clubhouse(俱樂部)。」

     「一般牧者都好忙,難主動關心(我們的)生命;二來香港教會有世俗化現象,未能持守神純正的真理,於是自己的生命怎樣就如何傳給羊仔。」

     「教會的查經,很多時只是一場猜度組長心中標準答案的遊戲罷了。」

筆者自問,在很多客觀條件上都不太適合做年青人工作。例如從不經營自己的社交媒體、對年青人喜愛的事物不甚了解、為人內向,不懂主動找話題……。然而,在接近20 年的牧養生涯中,神總奇妙地讓我無間斷地接觸年青人,與他們同行。再三細思,發現一顆願意聆聽他們需要的心,才是吸引他們願意走近的主要原因。

當我們願意花多點時間聆聽,就會發現,年青人不是不喜歡真理,而是我們所傳遞、演繹的真理,能否令他們入心,能否幫助他們「落地」,這才是關鍵所在。

他們的渴求,是在「被教導」以先,能夠「被明白」。

面對資訊氾濫的世代,他們的需要,不是不斷的知識輸送,而是幫助他們建構「整合力」和「方向感」。

我們總以為年青人不知天高地厚。但當你深入與他們同行,就會發現,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下生存,香港年青人的自我形像普遍偏低,對自己擁有的才幹大多不以為然,常與他人比較,對於別人的肯定,多半認為是客套的恭維說話。因此,他們需要別人真誠的肯定,具體地發掘他們的能力、價值、獨特之處。

我觀察到,牧養年青群體的牧者,普遍都深感挑戰重重,於是便疲於奔命地報讀各種相關課程作裝備,卻因此令自己變得忙上加忙,更沒有時間好好深化真理教導、深入關顧生命,因此陷入不止息的牧養鴻溝循環中。

若我們明白青年人需要的,不過是一個願意聆聽、有整合力和方向感、真誠肯定別人和活現真理的同行者,你會樂意成為這樣的人嗎?

另一方面,我也愈來愈發現,要好好培育年青人,除了要花時間明白上帝的心意和年青人的需要外,也要對世情具備洞察力,才能幫助他們的信仰生活與世界的需要接軌,無論在教會、家庭、職場、學校,都能活得滿足和有意義。

培養年青人回歸「充滿人性」的能力

在《哈佛x史丹佛 成就超一流邏輯思維的33問》一書中(註),作者指出,基於人工智能(AI)的普及,未來人力資源的需求將有巨大變動。因此,他強調,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回歸「充滿人性」的能力,將會更吃香。他並且引述「世界經濟論壇」預測,未來「人類10大必備技能」如下:

     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Complex Problem Solving

     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

     創造力Creativity

     管理能力People Management

     人際關係協調力Coordinating with Others

     情緒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判斷與決斷的能力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服務導向Service Orientation

     交涉能力Negotiation

     認知彈性Cognitive Flexibility

筆者發現,香港年靑人在成長過程中,較少有系統地獲得以上的培育裝備,反而傾向投入於那些容易被AI 取代的技術性裝備,如語言、專業知識及技能等。若你細心留意,定會發現耶穌便是上述技能的箇中能手,牧者若能好好乘勢填補這個缺口,整合耶穌待人處世的智慧,有系統地培育這些「人類獨有的能力」,一方面能造就更多生命影響生命的神僕使女,另一方面幫助他們成為職場上不易被AI 取代的優秀人才。

另一邊廂,國際青年組織「國際經濟商管學生會」(AIESEC)曾經作過一項調查,訪問介乎17-30歲的年輕人,了解他們對香港前景的看法。一如所料,大部分受訪者表示不樂觀。然而,他們對香港最大的憂慮,很多時並非來自土地、民生、經濟、政治等因素,近 60% 受訪年輕人認為,愈趨撕裂、敵我分明的社會才是叫香港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進一步被問及如何扭轉這困局時,受訪者皆表示,香港人最需要的是提升國際視野,持開放的心,理解、包容、融入、擁抱不同文化及世界觀。

要培育一顆開放、包容的心,投入參與宣教是最佳的練習場所。與其經常苦口婆心地告訴年青人宣教是信徒的責任,倒不如多點運用創意方法,讓他們看見不是耶穌需要我們參與宣教,而是我們需要參與宣教讓自己成長,不被世界淘汰。

若我們再放眼看看這世界的優秀傑出人才,猶太人佔大比數,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他們從小就被培養成為愛思考的人。他們的父母,常常鼓勵他們提出問題,主動尋求真相。反觀一般教會的現況,多講求順服、著重直接講授,不鼓勵發問。這樣,我們只會留住一班聽話的乖乖仔乖乖女,如何能培養出善於主動思考的屬靈領袖呢?

在我的事奉生涯中,不斷反問自己如何回應年青信徒的真實需要,從而建構出一套牧養理念,就是透過「召命向度生涯規劃」,幫助年青人尋回上帝創造他們的原意。過程中牧者有機會充分了解牧養對象的需要,讓牧養互動更到位。另一方面,又建構了「成長向度的查經和門徒訓練」,幫助他們主動發現聖經真理的深度和享受其中的樂趣,又能輕鬆實踐。感恩在未來日子,有機會與宣道家各牧者與領袖分享這些理念。期望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愛年青人的,都得著益處。

註:狩野未希著,林詠純譯:《哈佛x史丹佛 成就超一流邏輯思維的33問:鍛鍊AI時代能勝出的未來力》。台北:三采文化,2021

(作者自2004年於本會宣愛堂事奉,現為該堂義務牧師、香港亞洲歸主協會總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