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7 彩雲集
277 彩雲集

277 彩雲集

是苦,也是甜

編輯室

孤苦

自幼喪母、被父親放棄養育,長大後,還可能相信愛、組織家庭,甚至關愛他人嗎?

嶺恩堂的侯惠珊姊妹,童年時母親因急病離世,遺下她五姊弟妹,排行第二的惠珊年僅七歲,幼弟只有幾個月。惠姍父親遭受打擊下一蹶不振,更沉迷賭博,無力持家,就將長女和幼子送給人,餘下的三個子女則託養在不同親戚家;惠珊從此與家人各散東西。

寄人籬下兩三年,忽然傳來好消息:惠珊可與弟妹再一起生活。當海員的伯父得悉弟弟家逢劇變,決心尋回分散了的侄子女,且供書教學,聘請保母撫育。「他放棄回鄉結婚,繼續行船供養我們,犠牲自己,終身沒娶。」惠珊對伯父的大愛滿懷感激。

天使

為了減輕伯父的負擔,惠珊中學畢業後便謀求工作,她選擇唸護士,原因很單純:在醫院見母親最後一面時,曾有護士前來安慰。惠珊幼小的心靈,期許有天也能成為「白衣天使」,幫助別人,再加上伯父確診鼻咽癌,促使她踐行志願。

神安放在惠珊身邊的天使,何止一二。唸中學時,有位與別不同的基督徒同學,很有吸引力,惠珊當時不懂得形容,信主後發現那叫「柔和謙卑」!護士訓練期間,基督徒同學邀請她參加教會崇拜;後來與師兄文耀交往,對信仰有更多接觸。經過數年的探索,惠珊深感神安排許多見證人重建她的人生,就因這份愛在佈道會中決志。

女兒曉嵐、曉晴(前)替惠珊和文耀(後)悉心慶祝結婚三十周年紀念。( 受訪者提供 )
投入兩個家

惠珊與眼中「愛神又愛人」的文耀結婚,二人立志建立事奉主的家庭。婚後住進將軍澳,投入近在咫尺的嶺恩堂。那時堂會從已清拆的調景嶺區,遷至馮晴小學聚會不久,像個小嬰孩。文耀和惠珊要輪班工作,但也積極投入,惠珊受邀在兒童主日學當助教,可與兩個女兒一起教學相長。

原生家庭破碎,沒有快樂童年,惠珊自言「怕事、被動、自卑」。但護士工作訓練她隨時面對疾病和死亡,心靈日漸強大,能承受種種變化。曾經歷堂會出現歧見,導致部分肢體選擇離開,事奉人手不足,惠珊連續多個星期在主日學當值,不能參與崇拜,甚感獨力難支。但神提醒她並不孤單,身邊還有很多肢體一起堅持。就這樣,每月連續三四個星期當值的日子,竟不知不覺過去了。堂會還竟連續兩年順利舉行兒童聖經班,都能向外招收廿多位學員,「主恩足用得不可思議!」

強大的心靈,使惠珊能合宜的評價過去:堂會和人一樣,成長中難免有過失,不要停留在那些傷害。隨著提早離開職場,她一邊陪伴女兒成長,一邊把精力投進關顧服侍,與牧者同行,建立探訪隊、教會小組。

與牧者配搭,在肢體家中進行長者聚會(前排紅衣者為文燿,惠珊站在後排中)。( 受訪者提供 )

現為關顧部部長的惠珊,能忘記背後,努力事奉,全因神的話語推動她獻上身心(羅十二1-2)。現時兩個女兒皆有參與堂會服侍,文耀則一直委身在福音部和執事崗位。在神恩典下,全家事主,心願得償。

建立家庭的心志,一直掛在客廳,陪伴家庭成長。( 受訪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