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6 讀經拾穗
276 讀經拾穗

276 讀經拾穗

主若願意

高銘謙

「嗐!你們有話說:『今天、明天我們要往某城裡去,在那裡住一年,做買賣得利。』其實明天如何,你們還不知道。你們的生命是甚麼呢?你們原來是一片雲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你們只當說:『主若願意,我們就可以活著,也可以做這事,或做那事。』現今你們竟以張狂誇口;凡這樣誇口都是惡的。人若知道行善,卻不去行,這就是他的罪了。」(雅四13-17

經文以「嗐!」開始,在原文大概是「來吧!現在!」,帶負面語氣,並似預告神的審判要臨到。第13節用了一系列的將來式來記載「你們」的計劃,即「今天、明天我們要往某城裡去,在那裡住一年,做買賣得利」,當中包括「將會往」(will go)、「將會花時間」(will spend time)、「將會做買賣」(will do business)及「將會賺錢」(will make money),這四個「將會」做的事,說明此人胸有成竹,運籌帷幄,認為自己可以掌握明天。經文不是說我們不應計劃將來,亦不是針對計劃的內容和行動,而是指出人計劃時的心態。那麼,到底說這話的人帶有甚麼心態呢?

經文在第16節記載:「現今你們竟以張狂誇口;凡這樣誇口都是惡的。」原來這人以自誇的心態來計劃明天。他認為自己能作主,所有計劃一定成功,而他所關注的是世俗的價值:賺錢與買賣。經文不是認為賺錢邪惡,而是指責人張狂、自以為神的態度是邪惡。這人的人生目標就是賺錢,並張狂地認為自己能掌握未來,是未來的主人。他張狂地說「今天、明天我們要往某城裡去,在那裡住一年,做買賣得利」(13節),顯示他正向他人展示自己、誇耀自己,心裡可能說:「我有計劃」、「我有能力」、「我有機會」、「我懂得賺錢」,以炫富、炫才、炫自己,把別人比下去。

那麼,我們應該以怎樣的心態去計劃將來?首先,14節叫我們明白「你們原來是一片雲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當時的商人去外國買賣要花一年,因為要乘船遠行。在海上常看見雲霧,雅各便以此作喻,指出人生像雲霧一樣短暫,「出現少時就不見了」。就算這些商人有所成就,能賺得金錢,都不能為自己存留,成就和人生都會消失得無影無踪,好像從來沒有在這世界出現。

基於此,雅各提醒商人應有的心態是:「你們只當說:主若願意,我們就可以活著,也可以做這事,或做那事。」(16節)富有的商人不要誇口,不要為明天誇口,要知道自身的位置:明天能否「活著」、「做這事」及「做那事」,都在「主若願意」的前提下,才能實現。生命不是自我運作的機械,而是倚賴及開放給神來充實的生命體。若沒有主,甚麼都不能運作。一旦打開這眼界,便明白自己能「活著」、「做這事」及「做那事」,都是神的工作與恩典。

(作者為建道神學院滕近輝教席副教授、聖經研究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