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5 自由講
275 自由講

275 自由講

悅 耳

西萊雅

詩歌最近再受到大家關注,成為熱議的課題。討論的焦點,落在歌詞的神學觀是否正確。記得曾聽過教授聖樂的音樂家說,傳統詩集上大部份詩歌,都是由牧者和神學家填詞譜曲。眼見當時的流行詩歌,令他不無憂慮,因此,他誠願接受神學訓練的每個學生,努力為新一代詩歌創作和翻譯努力,編寫合乎聖經真理,兼與曲調配合押韻的詩歌。

傳統詩歌曲詞豐厚,在此不贅言,但隨著時代轉變,即使曲詞俱佳,昔日動聽的詩歌,或會因現代人對曲風與歌唱方法的不同和喜好,而有不同的評價。以下嘗試以《藉我賜恩福》(《生命聖詩》第247首)為例,稍作說明。

詩歌是64,運用「重輕輕、重輕輕」為節奏推進。有人會稱這節拍為「boom cha chaboom cha cha」,幼師甚至會用「維他奶、維他奶」來幫助小朋友記憶掌握。無論如何,就是跟44不同。若無視其節奏,詩歌就會變得沈悶,會眾唱起來也會「拉牛上樹」,吃力非常。而且,這個節奏必須堅持,否則進入副歌時,會進一步失去旋律原有的動力。

副歌部分,頌唱者要面對另一輪高難度動作,因詩歌不斷在高音區的CDEF徘徊,詩歌是C調,即在高音區的「Do Re Me Fa」來回唱頌。這又出現另一個難題,就是歌詞與音調的配搭,最後兩句歌詞是:

    藉我賜恩福   救主聽我求

    藉我賜恩福   使他人得救

歌詞配上全詩最高音的部分,唱出來就好像頌唱者大聲向上帝喊叫,提高聲線「求神」聽、「求神」使用。求主使用卑微的我,大概應是謙卑柔聲的吧?原詩激昂的布局,現在難免出現文不對曲,曲不對題的尷尬局面。

要改善這窘局,除了重新編寫副歌,暫時最容易處理的方法,可能是請司琴降調,這總比放棄使用較好。

(作者為本會會友)

(攝自《生命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