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勤大學時唸土木工程,卻選擇當教師,因盼與人接觸,傳遞信仰。任教數理科十多年,工作忙碌,實質上能與學生聊天的機會不多,但在基督教中學服侍,可善用既有的平台和氛圍:例如於班主任時間分享,以及參加學生福音營等,亦提醒自己以愛和尊重待他們。
脫下枷鎖
回望個人信仰歷程,也離不開校園。小學五六年級時,百勤趁當時同住的舅父晚上不在家,爬到他的上格床,東摸西摸下拿走了吸睛的螢光筆──不像現今每個學生都有三數支,螢光筆在當時並非普及。百勤自知「不問自取」,睡前跟媽媽自首,得到回應是:哦,明天還給他,睡吧!
螢光筆放回原處,但罪咎揮之不去,總感到不能做任何事彌補。直到中一,他在學校的佈道會「喊晒咁行出去決志」,因主耶穌能洗清一切過犯,他心中的枷鎖終得脫落!為何高小生能明白功過不能相抵?大概是福音種子,早在讀基督教幼稚園時已埋下,待機發芽。
百勤決志後,積極參加學校團契;預科起到深水埗堂聚會。後來受導師鼓勵,並參與更多服侍,便申請洗禮。可惜因誤會了牧者的提問,申請被拒。信主多年卻不能受洗,令他不禁懷疑:「是不是我好有問題?」
也許有人會因此離開教會,但不輕言放棄的百勤,在大學期間努力追求,每星期4天參與學園傳道會的聚會和訓練,積極傳福音。緊密的門徒關係,立志常在主裡(約十五1-10),使他確信,神使用種種經歷和土壤,促進他靈命成長。

祈求就得著
自幼敬重執事,「他們都很成熟,資歷深」,百勤既蒙揀選和信任,難免戰兢,但他最終找到平衡點:執事就是一個事奉崗位,不分高低。副主席較多兼及招聘,讓他見證神成就不可能的事:聘請到具心志的大學畢業生當福音幹事,又有神學生願考慮加入團隊;在現今「工人荒」下,盡顯神恩。事奉中,他最愛分享聖經,不論教主日學或帶查經,叫人同得神話語的力量,好滿足。

牧師眼中的百勤,熱心、可靠謹慎,他亦重視愛中的責任,那麼,如何平衡各方張力?「平衡的起點是發現」,他說,並感恩太太盈影給予提醒。而更重要的,是聆聽上帝的聲音。就在訪問前一星期,百勤上班前祈禱,求能在工作時貼近神的心意。想不到5分鐘內,即收到同事語帶嘲諷投訴的短訊!他立即反思,為何對方如此猜度?是否自己為了取得成績,忽略了同事的感受?原來,考慮共事者的需要,就是神的回應,就是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