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倫的衰與波斯的興
高銘謙
一代過去,一代又來,地卻永遠長存。(傳一4)
傳道者所看見的虛空,原來有一種人類所不能掌握的時間線,他領受神的視野,才能見證著一代過去,一代又來的現況;這景況可能經歷數十年或上百年,但卻又似乎一瞬間便掠過。既然地卻永遠長存,那麼只有土地才能見證人類千萬年的歷史。在這地卻永遠長存的視野之下,或許我們更能看透世情,了解真正作王作主的,向來都不是那看似有權有勢的掌權者,因為耶和華才是真正的主宰,祂是歷史的主。

巴比倫的衰與波斯的興
主前550年左右,神呼召身處在巴比倫的「第二以賽亞」(註),寫下以賽亞書四十至五十五章,呼籲被擄到巴比倫的以色列民,要預備離開,回歸耶路撒冷,重建錫安:你們要從巴比倫出來,從迦勒底人中逃脫(賽四十八20)。他運用很多不同的神學理由來作出呼籲,並建構以色列民的身分;若果流散在巴比倫的以色列民願意踏上回歸之路,便等於踏上身分尋索之路。
然而,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巴比倫」,對一些人來說,「巴比倫」代表繁榮、安定、靠山與舒適的生活,但對第二以賽亞來說,「巴比倫」卻是將要滅亡的國度。這個習慣擄去別人的大帝國,將會得到刑罰,被耶和華所膏立的波斯王古列所滅(賽四十五1)。對第二以賽亞而言,巴比倫是快將倒下的強權,流散的以色列民若不離開它的權勢,便會後悔莫及。因為在繁華醉人的背後,潛藏著扭曲的價值觀和對偶像的追求。表面上,以色列民在當地安居樂業,但實際上,已迷失身分。

誰又想到,那看似永不倒下的帝國將要滅亡?第二以賽亞預言波斯帝國的興起,是任何偶像與神明都無法預測的,因為耶和華是歷史的主,祂要在東方興起古列:誰從東方興起一人,憑公義召他來到腳前呢?耶和華將列國交給他,使他管轄君王;把他們如灰塵交與他的刀,如風吹的碎秸交與他的弓。(賽四十一2)這「東方所興起的一人」便是古列,神不但要興起他,更要使他成為耶和華的受膏者:
我耶和華所膏的古列,我攙扶他的右手,使列國降伏在他面前。我也要放鬆列王的腰帶,使城門在他面前敞開,不得關閉。我對他如此說:我必在你前面行,修平崎嶇之地。我必打破銅門,砍斷鐵閂。我要將暗中的寶物和隱密的財寶賜給你,使你知道提名召你的,就是我耶和華,以色列的神。(賽四十五1-3)
神要膏立古列,把列國都交給他,把巴比倫的城池與財寶都轉移給他。巴比倫的神明與偶像本應對他們提供保障,可是這些偶像沒有能力阻止時代的巨浪。因為在耶和華面前,這些偶像都是虛無。在毫無預警之下,古列已靜悄悄地被耶和華興起,在一夜之間把巴比倫傾覆。
政權的本相其實沒有任何權柄,她所有的「權柄」其實是互動性(dynamic)的,並非「與生俱來」的本質,而是與神互動中,得到神不斷地賜予。既是互動,神亦可更換、取締,這也是被擄到巴比倫的但以理的宣認:祂改變時候、日期、廢王、立王,將智慧賜與智慧人,將知識賜與聰明人。(但二21)或許,以色列民在流散與被擄到巴比倫後,並在神興起古列取替巴比倫的改朝換代之中,才能深深明白,真正歷史的主是耶和華,祂能隨自己的意思改變時候、日期、廢王、立王。事實上,這也應是每一世代、每一位基督徒的宣認。讓我們有不一樣的視野,去看待世局的變化與朝代的更替。在亂局中,人才能離開自己的安舒區,查問自己心中的「巴比倫」是甚麼,才能欣然接受踏上神所預備的「耶路撒冷」。
以色列民是見證人
流散在巴比倫的以色列民將要見證朝代的更替。第二以賽亞首先指出,除以色列民,列國的子民都沒有資格成為耶和華的見證,因為他們沒有能力與經驗能詮釋先前所發生的事,亦不能預料未來要發生的事,也不能在朝代更替(由巴比倫到波斯)的大時代之下,看見神背後的計劃與作為,因為他們連甚麼是真實都未能掌握(賽四十三9)。反之,耶和華卻在萬民中選上以色列民,在這大時代中成為見證者:
耶和華說:你們是我的見證,我所揀選的僕人。既是這樣,便可以知道,且信服我,又明白我就是耶和華。在我以前沒有真神,在我以後也必沒有。惟有我是耶和華,除我以外沒有救主。我曾指示,我曾拯救,我曾說明,並且在你們中間沒有別神。所以耶和華說:你們是我的見證,我也是神。(賽四十三10-12)
「你們是我的見證」中的「你們」是強調語,而「我就是耶和華」中的「我」也是強調語,帶出「我──你們」的關係及獨特性,說明神惟獨要使被擄及流散的以色列民,成為祂的見證。其他民族無法成為祂的見證,不是因為以色列民比他們優越,事實上他們都是眼瞎及耳聾的無知小民(賽四十三8)。他們之所以能成為神的見證,是因為神特別的揀選(賽四十一8-10,四十二1-9)。因這特別的揀選,以色列民才明白,順服神的重要性。再者,以色列民所見證的對象是獨特的:在我以前沒有真神,在我以後也必沒有,假神不能與耶和華相比,也沒有別神能成為他們的拯救:除我以外沒有救主,只有神才是真正的拯救(註2)。流散的以色列民要成為耶和華的見證,見證耶和華如何獨一無二地拯救他們離開巴比倫,回歸耶路撒冷。

流散者是時代的見證,見證的對象是耶和華──祂是獨一的主、歷史的主,也是拯救主。流散者見證的對象,定義了自身的身分所在,一個人見證怎樣的神,他就是一個怎樣的人。神既是歷史的主,見證祂的以色列民就能放開心情,在急速幻變的朝代更替中,找到倚靠,笑看風雲,以寬宏的心來看眼前的得失。
作為二十一世紀的信徒,祈求我們都能夠在以色列民被擄回歸的歷史中,以及第二以賽亞的預言之下,更深體會神是歷史的主,而我們都是神的僕人、時代的見證者,見證神的真實與偉大。
註1:有關第二以賽亞與以賽亞先知的關係,以及他們所宣講的神學主題,可參H.G.M. Williamson, The Book Called Isaiah: Deutero-Isaiah’s Role in Composition and Redaction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4)。
註2:正如Nathan MacDonald所說,以賽亞書的一神主義是救贖性而不是本體性,參Nathan MacDonald. David G. Firth and H.G.M. Williamson edited. “Monotheism and Isaiah,” in Interpreting Isaiah: Issues and Approaches (Downers Grove: InterVarsity Press, 2009), 59。
(作者為建道神學院滕近輝教席副教授、聖經研究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