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青有我
編輯室
蘇佩華自言「坐唔定」,興趣廣泛:彈琴、唱歌、游泳,最喜歡帶教會年輕人戶外活動。

團の笑話
「耶穌真好,為我們釘在十字架上!」佩華唸小學時,看見十架上的耶穌,小小心靈不禁深有感觸。升上基督教中學後,透過校內早會和團契,更認識信仰。中五那年,同學都趁小息時玩耍,她卻參加了由重讀生推動的祈禱會。會後站在校園走廊決志祈禱的一幕,仍歷歷在目。
佩華選擇團契作課外活動,原來是聽從母親的「叮嚀」:「升上中學,要參加團體課外活動啊!」佩華看到「學生團契」,就以為符合母親的要求。這笑話卻促成她與主、與以勒堂的結連。
初職後,她因事與昔日學生團契的同學聯絡上,跟隨對方轉到宣道會紅磡堂(以勒堂前身),1990年受浸──這一年,堂會剛好由宣道會國語堂自立,意義份外深遠。
耶和華以勒
佩華在紅磡堂認識了丈夫周浩磊。浩磊不僅全家信主,而且自曾祖父起,四代皆在宣道會國語堂聚會;弟弟也是現屆執事。佩華呢?父母反對她返教會,但對她栽培有加,讓她三年級起習鋼琴,「所以我一返教會就當司琴」。
佩華努力向父母傳福音,每年邀請他們參加懇親主日。兒子出生那年,母親前來照料之餘,最愛看深夜的福音節目,被見證吸引。一天,她突然對佩華說:「妳爸爸話,要拆去我們屋企的偶像,現在唔興(流行)了。」原來爸爸出席浩磊父親的安息禮拜後,很嚮往那份安寧。佩華趁機邀請牧者帶領父母決志,二人於2006年在以勒堂受浸──這一年,剛好紅磡堂遷至富山邨現址並改名,以記念神豐富的預備。

佩華與丈夫同屬教育界,二人因受聖靈催促,進到創啟地區協助辦學,藉「品格教育」傳揚福音;浩磊更任副校長。佩華發現,「當地網站介紹聖誕節是『記念耶穌出生』」,她就放心教音樂、唱詩歌,舉辦聖誕嘉年華,「只係唔會呼召」。在當地六年,二人既為學生籌募學費,辦教師團契,又與校方一同面對拆遷等困難,全賴肢體在禱告和經濟上的支持。「最令我放心,是父母在以勒堂得到鄧(偉光)牧師的照顧!」隨著當地政策轉變,加上二人對年長家人的惦念,便舉家回港。

百看不厭
佩華在紅磡堂年代也曾任執事,轉眼間,她已由初職青年,成為三十多年經驗的小學教師。天天接觸年輕人,下課後還到堂會的家長資源中心,為小學生補習,周末又是青少年團契導師;佩華卻對他們百看不厭,只要看到他們成長,起來事奉,就心滿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