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一新鮮人
編輯室
新冠疫情自2020年至今,學校在這數年間反覆停課,期間雖發展了網上授課為新常態教學模式,惟不少家長均憂慮:「小孩子沒完整上過幼稚園,怎麼升讀小一?!」

其實不只是小一生,初小學生的學習根基也令人關注。有見及此,是期《宣訊》,特地訪問了本會徐澤林紀念小學陳瑞如校長,盼望透過她多年的教育經驗,幫助讀者更了解現時的初小教育狀況,並讓家長和小朋友作好入讀小一的預備。
編=編輯;陳=陳瑞如校長
* * *
編:按陳校長的觀察,近年入讀小一的小朋友,跟疫情前的,有哪些分別?有報導指,「有小一生分不清大小楷字母;低年級的散漫、高年級的依賴家長在旁支援學習」,以徐澤林小學為例,情況怎樣?
陳:疫情下,學生有較多依附行為,例如,不想離開爸媽的,比以往稍多;部分學生不習慣聽從和執行指令(如執拾書包或交家課,學生既不用心理解,亦不準備執行),因為已習慣事事有人代勞。此外,他們的社交能力稍弱,因為疫情下,需保持社交距離,不可與人分享物品。但以上情況未致於太嚴重,而且,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他們待在家中的時間長了。
對於環境轉變上的適應,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步伐;需要較長時間適應,不等如不好,時間稍短的,亦不等如能力特別高;適應力與個人特質和家長照顧方式有關。無論如何,家長們不用急,孩子總會適應的。
教育局於2017年發出的《幼稚園教育課程指引》名為:「遊戲學習好開始,均衡發展樂成長」,幼稚園課程改革下,已減少認字、寫字、抄寫等操練,改為更著重均衡發展;若說「小一生分不清大小楷字母」,只是疫情把情況更突顯罷了。

編:家長方面,會否也有不同?
陳:受疫情影響,家長有幾方面較明顯的擔心和焦慮,首先是憂心子女是否追得上學習;其次是,若一旦再度停課,將要承受孩子學習和照顧上的壓力。此外,家長普遍也擔心子女在校染疫;所以,現時每天上學前進行快測,可舒緩家長的壓力。
編:面對因疫情近乎「沒讀過幼稚園」的小朋友,學校和老師會如何調節,幫助他們適應小學生活?需要特別加強訓練或拉長課程嗎?如曾經實行,大家的反應和成效如何?
陳:為幫助小孩子適應小學生活,校方會營造安全感,包括:讓學生認識學校環境、老師和同學。為朝向此目標,我們會作三方面安排。
第一是開學前準備,讓小一新生和家長了解課程和學習重點:舉辦準小一家長會,提供短片「小一家長錦囊」和「準小一學生錦囊」,且上載至學校網頁,方便家長和小朋友重溫和預備。除講述上學的注意事項(如何執拾書包、小息作甚麼)外,更有學校場地介紹,減少陌生感。


我們自行製作了適切的暑期作業給小朋友,內容是:筆順練習、基本知識溫習、閱讀紀錄。家長都表示欣賞,覺得很實在。
為了讓大家認識老師和同學,會在開課前舉行小一迎新,學生在課室與班主任和主科老師玩遊戲,彼此認識;家長則透過講座,了解開課注意事項。
第二項安排,是為期5天的開學適應周,班主任和協作班主任帶領進行活動,讓學生明白上課常規外,亦會互相認識、遊校園。
第三項安排是有關課程和學習情況。網課方面,調整至十分精要、焦點清晰,師生間必須有互動。面授課方面,則更多仔細講解、演繹和多提問,以觀察學生是否能掌握。
編:老師對以上安排會感到很大壓力嗎?校方如何支援?
陳:教師的壓力主要來自半天課,時間緊逼下,如何取捨和剪裁教學內容。感恩我們已建立了共同協作、共同承擔的學校文化和制度,教師透過共同備課、級統籌制度和班主任圈等,能達至互相支援、互相交流。
編:部分家長認為小朋友學習能力不理想,欲考慮為子女申請重讀(幼稚園/小學),陳校長會給予甚麼意見,讓家長再作細思?
陳:沒有必要!正如剛才所言,孩子的適應能力和學習能力,往往在乎家長如何支持和預備。幼稚園的教學重點,不再全盤聚焦於知識傳授,已改為「生活化主題」、「綜合模式」、「從遊戲中學習」等模式。家長可安排孩子多閱讀、自己在旁伴讀;大量研究結果指出,閱讀對孩子學習有極大的好處。只要持之以恆,小一開始絕對不遲。
編:總的而言,陳校長會建議父母如何協助疫下成長的子女預備升讀小學?父母自身又可以如何預備?
陳:大方向是恢復正常狀態。家長要先照顧好自己,因為親子間的情感、情緒會互相影響,孩子會感受到父母的焦慮,所以,家長要先照顧好自己。並且,要擺脫「贏在起跑線」的魔咒,不要把其他孩子設定為競爭對手。
照顧子女上,盡量多陪伴,聆聽孩子的心聲。開學前,帶孩子看看學校接放學的情況、多瀏覽學校網頁,運用相關的繪本和圖書,講講開學準備。開學後,多談談學校的人和事,了解孩子的校園生活,鼓勵他們每天小息時和兩三個同學交談。
回到家裡,建立放學後的常規生活,作息有序。當中,家長亦多陪伴閱讀,這是促進親子關係,提升學習能力的不二法門。此外,可和小朋友多做運動,戶外的、群體的,以及參與教會的兒童聚會,都是十分有益身心健康。亦鼓勵大家參與學校迎新活動,多與班主任聯繫。
編:回顧過去多年的經驗,陳校長會如何形容是次疫情對教育界/小朋友學習的影響?請分享一些經文或詩歌,作為對家長和小朋友的鼓勵。
陳:我們正經歷前所未見的世紀疫症,對教育界或教師而言,是踏進新紀元,教學模式的真正變革,重新思考如何教與學才能更有效,亦是全港教師一起參與經年的應用資訊科技於學與教的教師培訓。對教師、家長和孩子三方而言,我們都上了一節實貴的生命成長課,不是空談、不是知識,而是好深的經歷。人生沒有必然,要學懂更珍惜和感恩,珍惜和感謝身邊的人、事、物和學習機會。
和大家分享《雲上太陽》(註)。疫症持續多時,令人擔心疲累,但不要灰心,疫症總有過去的一天。在困境中,注目仰望那困境之上的父上帝,祂掌管一切,烏雲終會消散,太陽必再現,因祂是永恆不變的神。
《雲上太陽》
無論是住在美麗的高山,或是躺臥在陰暗的幽谷;
當你抬起頭,你將會發現,主已為你我而預備。
雲上太陽,它總不改變,雖然小雨灑在臉上,
雲上太陽,它總不改變,哈!它不改變。
* * *
小結
家長和小朋友可透過不同的具體安排,作好入讀小一的預備。但從陳校長的一席話可見:家長調校觀念,相信孩子的適應能力,多加陪伴,更為重要;也更令人紓解壓力。
註:曲:巫靖茹,詞:吳幸肅、巫靖茹,《讚美之泉06:全能的創造主》,讚美之泉音樂事工,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