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下的發展
周家樂
從上世紀60年代起,地球科學、生態學、公共衛生學等的發展,促成環保運動的興起。地球生態的健康和對大自然界的尊崇,成為人類不可忽略的議題。根據環保人士的說法,地球受到人類生活所破壞,需要加以保護。環境受污染,當然不是好事,但是否都只是出於私利,沒有合理的原因?


近年出現另一種環保策略,可以稱為「環保現代派」(ecomodernism)。史迪芬平克(Steven Pinker)是知名的哈佛大學教授,其近作《再啟蒙的年代》提出的觀點可作為參考(註)。他認為人類生活,無可避免地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任何類型的耕作也會破壞土地,但工業化對人類發展的益處同樣無可置疑。人的平均壽命加倍,極端貧窮人口大幅減少。工業化以機器取代身體勞動,且達成上述目標,這些進步是有價值的。或許我們更需要問:如何使人的生活安全、舒適又積極,但同時令污染和破壞生態環境減到最低,而不是只追求儘量減少污染,相信逆轉工業革命、放棄科技和回歸禁慾生活,才能與自然和諧共存。
以過去幾十年的發展經驗來看,平克得出的結論是:發展中的國家初期會忽略對環境的保護,但當它們開始富有,國民教育水平提升,人們會更加注重保護環境,環境也變得愈來愈清潔;特別是市場經濟的機制和科技的突破,可以平衡人類發展和對環境的破壞。以中國為例,目前在再生能源的應用上,中國在多方面都已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其次,多國致力以更少的資源種植更多的農作物(反而有機耕種其實並不環保,也不可持續)。另外,物質減量(用更少的物料做到更多事情)也有成效;近十年來,智能電話集多種功能於一身,可說是最佳例子。加上資訊科技的發展,不再需要倚賴過分開採資源,才能達至人類生活進步。
雖然環境已經開始得到改善和有休養生息的機會,但目前最大的難題是溫室效應和全球暖化帶來的挑戰。平克對解決此問題的態度,是「有限度的樂觀」。他指出,大眾對氣候變遷有思想盲點,例如對解決方法的規模並不認識,結果是,很多政策看似符合要求,卻未能有效地處理問題。個人層面的行動,為環保作犧牲絕對是美德,但帶來的影響其實十分微小。因為數據顯示,溫室氣體的排放,主要來源是重工業(29%),建築物(18%)和運輸(15%,大部分來自汽車;航空只佔1.5%)。所以,單純改變個人習慣,並不能令減排達標。在國家層面,無論是提倡開發中的國家要採取「持續發展」的政策,或是主張讓富裕國家變窮,也不合適。面對艱巨挑戰,需要全球國家通力合作,但實情是很多國家提出的方案都有自身的政治目的,以致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
註:史迪芬‧平克著,陳岳辰譯:《再啟蒙的年代︰為理性、科學、人文主義和進步辯護》(第十章「環境」)。臺北:商周,2020年。英文版:Steven Pinker, Enlightenment Now: The Case for Reason, Science, Humanism, and Progress (NY: Penguin Books, 2019). Chapter 10: “ The Environment”, pp.121-155。
(作者為本刊編委,北角堂會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