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 讀經拾穗
271 讀經拾穗

271 讀經拾穗

成敗得失煙雲過

高銘謙

「我見日光之下有一樣智慧,據我看乃是廣大,就是有一小城,其中的人數稀少,有大君王來攻擊,修築營壘,將城圍困。城中有一個貧窮的智慧人,他用智慧救了那城,卻沒有人記念那窮人。我就說:智慧勝過勇力;然而那貧窮人的智慧被人藐視,他的話也無人聽從。寧可在安靜之中聽智慧人的言語,不聽掌管愚昧人的喊聲。」(傳九13-17

這段落同樣以「日光之下」開始,主要透過講述一個故事來說明人生的成敗得失。故事中,有一個「小城」,被「大君王」攻擊;經文強調「小」與「大」的對比,表達小城已屆絕望。然而,城中有一個貧窮的智慧人──「雖然貧窮,但有智慧」,是典型的描述,事實上,古代有很多智慧人都是出身貧窮的。貧窮象徵普通、不追求富有等生命質素,而聖經所指的智慧人,不是指智力高的人,而是指敬畏耶和華的人。這貧窮人用智慧救了這城,並且得到「智慧勝過勇力」的成就,正正就是利未記二十六章8節所提到「以少勝多」的福氣,是遵守耶和華命令而得的福氣,是當時的人所認同的成就。

然而,就算這智慧人能夠從大君王手中拯救小城,但他的貢獻與成就最終卻不被人記念,正如傳道書一章11節所記:「已過的世代,無人記念;將來的世代,後來的人也不記念。」說明無論人的一生獲取的成就有多大,甚至好像這位貧窮的智慧人一樣,但最終也不會被人記念。因為拯救小城的成就,只是發生在拯救那一刻,當那刻過後,智慧人就無法享受其成就帶來的任何好處。一刻的成就並不能讓人長久享用,當「定時」和「機會」已過去,(註)一切都只不過是過眼雲煙,化做虛空。

所以,我們要明白,即或得到一刻的成就,但很快便沒有人再在意。然而,人生最悲哀的事,是有成就的人,期望別人永遠記念他;他們要麼便為自己豎立記念碑,要麼便不斷重複向別人細說自己昔日的成就。這種行為,反映當事人可能懼怕失敗,又介意別人的評價,以致要不斷又不斷地證明自己何等重要和成功。

傳道者提醒我們,人生所有的成就最終都會成為虛空,不被任何人記念,既是這樣,我們又何苦勉強自己,不斷追逐成功?

註:參高銘謙:〈定時與機會〉,「讀經拾穗」《宣訊》第268 。

(作者為建道神學院滕近輝教席副教授、聖經研究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