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太廿四章看現今處境
雷競業
過去三年,無論香港和世界都經歷了翻天覆地的改變。新冠肺炎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運作規則,讓人類深深體會人不一定能勝天。另一方面,2019年在香港的社會運動,帶來了2020年的國安法,香港的政治氣氛急劇轉變,唱好的人說這是轉亂為治,唱反調的人說這是法制崩塌、一國取代兩制的開始。放眼世界,俄國揮軍進入烏克蘭,同樣改寫了國際關係,歐美體系與中俄體系之間的分歧和競爭日益劇烈;同時也讓不同政治取向的信徒又多了一個爭拗的藉口:俄國是在侵略烏克蘭,還是在抗衡歐美的霸權?

世道混亂、前路惘然
這三年的動亂,不但使人心煩意亂,而且各種的是非判斷,似乎都涉及大是大非的議題,引來朋友、教會、至家人之間,也像外邊的世界,分化愈來愈嚴重。面對這個烽煙四起的世界,信徒應如何自處?讓我們從耶穌的橄欖山寶訓(馬太福音廿四和廿五章)找尋一些指引。
在馬太的布局中,橄欖山寶訓是耶穌最後的一篇長講章,耶穌和門徒身處橄欖山,望著錫安山上的聖殿(兩山中間是一個山谷),對門徒說的一篇臨別教訓。講章瀰漫著悲情與危機意識,開始時耶穌預言聖殿被毀(太廿四1-2),結束時預言自己會被釘十字架(太廿六1-2),意味著耶穌是真正的聖殿──神與人相遇的地方。無論錫安山上的聖殿,還是耶穌這屬靈的殿,都逃不過被毀的厄運;這兩樣東西都是眾門徒身分和信仰的核心,當兩樣都先後被毀時,他們可能會驚惶失措。而這篇講章,就是要預備門徒面對這種世道混亂、前路惘然的處境。
期待審判、期待獎賞
當門徒聽到耶穌說聖殿將被毀時,他們大概想到「耶和華的日子」,所以他們問耶穌他預言的事甚麼時候會發生(太廿四3),舊約的先知多次提到耶和華的日子,這日子是一個上主審判以色列家和萬邦的日子,但先知們都說經過慘烈的審判後,上主就會復興以色列家。門徒以為聖殿被毁代表上主對罪人的終極審判,他們期待審判後,就會與上主的其他選民一齊得到奬賞。
對耶和華的日子的期望,在當時的猶太人中流行,這份期望促使部分猶太人嘗試武裝起義,推翻羅馬人的統治,結果卻導致羅馬帝國在公元70年的殘暴鎮壓,聖殿被毀,猶太人被趕走離開猶大地。耶穌在事發前約40年已預告這慘劇,並對這猶太人的期望潑冷水。當人們以為世界會面對翻天覆地的災難時,他們會期待一位強人領袖出現,以強權克服一切混亂;但耶穌叫門徒不要被這種期望迷惑,強人往往都是不可靠的(太廿四4-5)。耶穌跟著預告會有打仗、饑荒、地震,信徒要面對逼迫,有信徒會跌倒,甚至信徒之間彼此憎恨,耶穌說:「但這還不是終結」,「但堅忍到底的終必得救」。(太廿四6、13)
當人們面對困境時,常有的反應是怨天尤人,其次是盼望有神蹟出現,讓困難忽然消失。當門徒面對公元70年的亡國之痛時,他們也會有類似的反應。耶穌事先勸告他們:不要有這些想法,信徒在世上要經歷世界的災難與動蕩,應是意料之中;信徒之間互相爭吵,也是不足為奇。雖然耶穌曾命令門徒要合一,但不代表他們會做到;實際上,門徒雖是同林鳥,大難當頭也會各自飛。
門徒在這處境自然會問:痛苦甚麼時候才會終結?耶穌的答案:堅忍到底的終必得救。換句話說,神蹟可能出現,也可能不會出現。這等待煎熬的日子,操練我們的信心:我們相信美善和正直最終會得勝嗎?我們相信「你的日子如何,你的力量也必如何」(申卅三25)?怎樣才能知道自己確信上主的應許?就是在難熬的日子堅忍信仰;經過操練,才可以有扎實的信心。
堅忍不代表甚麼都不能變。耶穌勸告門徒,當戰爭來臨時要盡快逃到山上躲藏(太廿四16-18),是實際的保命建議;倘若我們面對困局時,抽身走到生活空間較大的地方,也是無可厚非。不過,我們無論生活在哪裡,都要靠著上主活出福音的見證。當耶穌說:「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終結才來到。」(太廿四14)祂並不是要給一個時間表,而是強調在終局來臨之前,無論我們身處太平盛世還是兵荒馬亂,以生命見證和宣講福音仍然是信徒的使命。
枝條發芽、你當知道
那麼,為何耶穌說:「你們要從無花果樹學習功課:當樹枝發芽長葉的時候,你們就知道夏天近了。」耶穌是否說我們可以知道末世何時會臨近?但耶穌立刻又說:「但那日子,那時辰,沒有人知道,連天上的天使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有父知道。」那時辰到底有沒有計算的方法?我們要再思無花果樹比喻的意義:當門徒看到無花果樹發芽,他們就知道那肉眼看不到的夏天將會來臨;當歷代的信徒看到的種種邪惡事情和災難時,他們就應知道這世代必然要面對上主的審判;這時代的罪惡已滿盈,人子的第二次降臨隨時可以發生。不過,耶穌立刻告訴門徒,不要去猜測第二次降臨的時間表。
耶穌跟著講幾個比喻:人子要像賊一般,在門徒想不到的時候來臨(太廿四44);新郎遲延了,在意想不到的時間(午夜)來臨,同樣人子來的那時辰也是無法知道的(太廿五13);「過了許久」,主人才回來看看三個僕人有沒有忠心去管理錢財(太廿五19)。三個故事都強調:當人們看到邪惡的事情不斷發生,神的審判遙遙無期,就會變得心灰意冷;這時我們就更要堅忍了。
最後,耶穌提醒我們,堅忍的人不一定要做轟轟烈烈的事情。當門徒對社會或身邊的人看不起的小人物付出幫助和愛心,耶穌會看為一件大事(太廿五31-36)。美善的事情有很多,在今天的香港,不平則鳴的空間收窄了,公開言論要小心;但關懷孤苦和心靈乾枯的人的需要有增無已。讓我們不要氣餒,由關心身邊的人開始,活出對上主的盼望。
(作者為中國神學研究院天恩諾佑教席教授〔神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