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薦信
范國光
這些日子,與我一同入職宣道家的教牧同工相繼退休,大家相識多年,一同走過近廿多年的事奉歲月,是甚麼讓同工可以承擔這些年月呢?相信一定不是薪酬、地位或滿足感,也未必是事奉技巧、聖經知識或神學學位。我想、我相信,能夠承擔廿多年的歲月,只有生命。
在數字增長就等同成功的今天,能夠分辨受託的是「生命」而非「人數」或「人次」,不是件容易的事。感謝主,教會能夠看重傳道人對生命的敏銳和負擔,而不是魅力、光芒甚至果效。閱讀聖經和事奉經驗告訴大家,對一個傳道人而言,最大的考驗或量度,不是他們主領聚會的次數或與會人數,也不是他們推動事工的紀錄和往績──對傳道者而言,會眾的生命素質,才是他們最重要的量度。
保羅說:「你們就是我們的薦信,寫在我們的心裡,被眾人所知道所念誦的。」(林後三2)試問有哪種「履歷」比保羅這句更震撼?是神學院的證書文憑?是林林總總的銜頭位分?是教會聚會的人數?事工的成就?大家心裡都知道,保羅這張「履歷表」、這封薦信的分量!一間教會的身量,並不僅在於她的事工、建築、人數和財政預算。教會如何回答同樣的問題呢?她能夠說「看看我們弟兄姊妹的生命」、「看看我們傳道人的生命」嗎?
傳道者和教會憑甚麼可以顯示這樣的「薦信」?只有生命!生命的接觸、磨擦、適應、調校、學習、接納、欣賞、擁抱。這樣的生命,必須用時間、愛心、忍耐、智慧、真誠、勇氣,悉心地種植、栽培和澆灌。這是傳道者和教會必須作的工夫,也是同工在上主面前,有一天必然顯露的工程。
我無意浪漫化我們的事奉和心志。畢竟,無論多麼願意,我們的生命都是千瘡百孔的;無論多麼努力,我們總曾傷害人,也被人傷害;無論多麼認真,我們總曾誤解人,也遭人誤會。
這種經歷,就連使徒保羅也不陌生。但保羅說:「我們因基督,所以在神面前才有這樣的信心。並不是我們憑自己能承擔甚麼事,我們所能承擔的,乃是出於神。」(林後三4-5)
禱願:「宣道家弟兄姊妹的生命,就是我的薦信。」也禱願宣道家弟兄姊妹也說:「看看我們牧者的生命,就是我們的薦信。」在此謹向退下來的同工戰友致意,並祝後來的酒更醇更美。宣道人,同行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