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 專題
270 專題

270 專題

解構NFT

周家樂

元宇宙、虛擬貨幣、區塊鏈……就算不想追逐新科技,但不懂得這些術語便跟時代脫節。去年更冒起了一個相關的大熱潮語:NFT,甚至被《柯林斯英語詞典》選為2021年度英語代表字(取代了和疫情相關的字,如2020年的lockdown)。面對新科技,教會中的潮人自然不會抗拒。有教會在幾個月前推出以NFT為題的電子揮春,(註1)但我們不時會聽到關於NFT的負面新聞。想多知道些但又怕被人笑落後。以下讓我們解答幾個常見問題。

來源:宣道會北角堂網頁 www.npac.org.hk/mobile/cny
NFT是甚麼?

要明白NFT,先要了解何謂區塊鏈(Blockchain)。每個區塊(Block)可以儲存特定透過加密技術保存的數據,而將不同區塊按創造時間連繫起來,便成為一個緊密的網路系統,稱為區塊鏈。這個概念在2008年提出,2009年即首先創立了比特幣網路。從開始至今,每一個比特幣交易歷史資料,都儲存在不斷加長的區塊鏈,而這些數據會透過互聯網,即時發放到全世界不同地方的過萬部電腦。換言之,交易紀錄都是公開透明、無法竄改的。區塊鏈由一群互不相識的用戶共同維護,不屬任何人擁有。

比特幣是同質化代幣(Fungible Token),每個單位的規格相同。正如我們日常使用的貨幣,你擁有的100元港幣和我的100元港幣可以互換,也可以兌換為更小的單元(如兩張50元)。區塊記錄的數據,基本上是一本帳簿,詳細列出不同戶口的交易。不過,帳簿雖是公開,但戶口由誰擁有和操作,卻是除了戶口擁有人外,無需有人知道。

2013年提出的第二代區塊鏈,每一個區塊儲存的資料更加複雜,甚至可以是電腦程式(稱為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卻大大增加了區塊鏈應用上的彈性。2015年創設的以太坊網路(Ethereum)便屬於此。以太坊內流通的同質化代幣是以太幣(Ether),運作模式和比特幣類似。同時,在以太坊內出現了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簡稱NFT)。每個盛載NFT的區塊記錄了一份智能合約,連結到數碼資產上,包括資產的創立過程和資料(如創作者及創作日期)。NFT的特點是每個代幣所包含的合約都是獨特的,不可與同種的NFT互換,也不可以分割為更小的單元。從2017年起,鑄成的代幣被用以代表不同類別的資產,包括數碼藝術品、電子遊戲、數碼照片及視頻等。

9個Cryptopunk頭像,在2021年5月以約一千七百萬美元成交。來源:www.christies.com

要在區塊鏈進行交易,先要開設可儲存虛擬貨幣的戶口和電子錢包,過程無需登記任何個人資料。鑄造新的NFT十分簡單,只把資產連結於區塊,再將區塊接上區塊鏈放上交易平台,便大功告成,現時所需的成本低至幾十美元。如果想把數碼影像化成NFT,需要先選擇區塊鏈。市場上有不同的區塊鏈,每個都有獨立的虛擬貨幣,並不相通。例如在以太坊買賣的NFT,便一定要用以太幣成交。目前,以太坊佔所有NFT交易量的八成。(註2

由於NFT的交易資料儲藏於公開的區塊鏈上,擁有者的身分容易核實,解決了信任和確認問題,提高了資產流動性。NFT技術能夠確立數碼資產的擁有權,將利益歸於創作者,被認為是一項突破。正因如此,它的應用層面可十分廣泛,適用於代表任何合約或是需要認證的文件,如大學文憑。另外,在建構中的元宇宙,所有人、物、地區等,都會以NFT的形式出現,而且其擁有權也可以得到確立。

買NFT,究竟買甚麼?

很多NFT買家以為買到的(虛擬)資產和實質資產相約,是獨一無二的,但事實上,目前的法律對這類新式合約並未提供足夠保護。如前述,和電子藝術品結連的NFT只是智能合約,以電腦程式和數據來證明網路虛擬資產擁有權,但電子藝術品卻是儲存在雲端。目前大部分國家法律所能處理的,只是NFT合約的程式碼,而不是大部分NFT所代表的電子藝術品。

更常為NFT買家忽視的,是買NFT某程度上如買書一樣。嚴格來說,每本書是獨立的,購買後不可將書本隨便翻印。買家可將書本作私人用途,但版權仍歸作者(或出版商)所有。所以,除非NFT合約內有特定的條文把版權轉移,否則買家不會同時是該NFT所代表的資產版權持有人(但也有例外,如下文提及的「無聊猿」系列)。(註3

香港和多數國家一樣,並未有特別適用於監管區塊鏈的法例。現在NFT市場還有不少監管漏洞,偽冒品充斥在多個交易平台。NFT在區塊鏈操作,其中主要特徵是匿名交易,所以要確定NFT的開發者是版權持有人而不是涉及抄襲,便有一定難度。

為何NFT可以這樣值錢?

去年有幾個項目,使NFT成為世界各地的頭條新聞。藝術家Pak創作的Merge系列在12月的成交價,達到九千一百八十萬美元,個別在2017年以電腦創作的頭象Cryptopunk也曾以超過千萬美元成交。而在20214月開始發售的無聊猿系列(Bored Ape Yacht Club, 或稱BAYC),最初無人問津,但一個月內得到名人撐場而爆紅,由5月起價值直線上升,近來的售價仍然高逾二十萬美元。不少企業、藝人等也加入鑄造NFT行列。(註4

BAYC和Otherdeed for Otherside。來源:www.opensea.io,10/5/2022

無數人問:既然數碼圖像可以輕易又完美地被複製和下載,有些甚至是電腦創作的低解像度影像,為何NFT仍可賣至天價?其實「NFT市場」只是個籠統的總稱,其中有不同類型的合約。每天在市場買賣的NFT,當然有炒賣成分,但大部分成交價都在一千美元以下,低至幾十美元也有;如一般實體收藏品,有不少人會以相約價錢購買。和其他藝術品相比,NFT的價值更取決於作品的創意和話題性。但以下三大類別的高價NFT,價值來源有所不同。

第一類是由數碼藝術品衍生出來的。一向以來,數碼藝術家很難從其創作獲取回報,但NFT技術卻令原創數碼藝術品的來源得到確認,使其價值可以和實質畫作相提並論。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在1936年提出關於藝術作品皆有靈光(aura),而能夠捕獲並擁有這項突破,便能衍生價值,所以第一件創作品價值永遠是最高。試想想,以目前的技術,應該可以複製名畫「蒙娜麗莎」。但如果能夠確認得到,一定是在巴黎羅浮宮內的真跡才是價值連城,其他複製品就算一模一樣,價值也會大打折扣。

Beeple的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 在2021年3月以超過六千九百萬美元成交。來源:Amazon.com

第二類是簡單圖片組合系列。頭像通常用於虛擬世界中,代表持有人的數字身分符號(pfp)。最成功的NFT系列包括Cryptopunks和無聊猿(BAYC),被外界認為是帶起NFT熱潮的主要因素。這些系列各自有一萬個影像,設計師先固定主題,然後加入各種特徵,由電腦隨機選出組合而成。(註5使人覺得奇怪的是,去年有團隊把每個Cryptopunk頭像左右反轉,成為Cryptophunks系列,但放售價比Cryptopunk低一百倍都乏人問津。

從圈示的數字可見,Cryptopunks 和 Cryptophunks 價值相差甚大。來源:opensea.io,10/5/2022

能在眾多NFT系列中突圍而出,背後需要有故事和發展藍圖。Cryptopunks和無聊猿的成功之處,在於其代表的社群。目前這兩個系列各有大約3,000名和6,000名投資者。Cryptopunk收藏家中有不少是最早投資NFT的人,故此擁有這些頭像是身分象徵,被視為是NFT世界內的名人、技術先行者。2021年才創立的無聊猿,得到世界知名影星、NBA球星等支持。這些擁有者更成立了專有群組,彼此對話,也有其他利益。一般人較少機會接觸到這些名人,但擁有無聊猿頭像便好似令身分突然提升,和名人平起平坐。(註6

第三類是結合了近年流行的遊戲化金融(GameFi)元素。在元宇宙玩電子遊戲,其中的物品如土地、武器等,都以NFT展示,並且可買賣。遊戲玩家得到這些物品,等於賺到利潤,遊戲愈受歡迎,玩家能獲利的機會也增加。今年4月由發展BAYC的軟件公司推出的Otherside項目,賣點便是與遊戲開發商在將來共建於元宇宙所衍生的遊戲中,所帶來的獲利潛力。

Monkey Kingdom#2113 和Bunny Warriors#53,屬於香港團隊開發和較受歡迎的NFT項目。來源:monkeykingdom.iosolsea.io

值得留心

NFT技術確是典範轉移,令數碼藝術及其他網絡媒體的來源得到認證。對藝術創造者來說,NFT體現了數碼資產的獨特價值,無疑對數碼藝術市場注入新動力。能夠在公開帳戶確認數碼資產,甚至是實體資產的擁有權,也有很多應用空間。現在我們不時聽到有跨國企業開發NFT和進駐元宇宙,足見NFT技術是將來的大趨勢。我們可以留意未來的發展和應用,正如上面提到的教會例子;如果開發NFT可以吸引新的群體關注教會,也不失為傳福音的契機。

位於尖沙咀,號稱全球首間實體NFT畫廊,去年9月開業。來源:www.startart.com.hk

雖然甚具發展潛力,但NFT市場號稱「去中心化」和抗拒監管,使交易充斥不少內在問題。首先,過往一年成交最多的NFT,多與數碼頭像有關。擁有這些NFT的人,很多時會在社交媒體中用頭像代表自己。如此本來無傷大雅,但有信徒提出疑問:何時會將頭像從個人的電子資產,變成模糊了的個人身分?(註7換上炙手可熱、高價值的NFT頭像,儼然成為具炫耀性質的商品(Veblen good),而其價值往往是來自市場的炒賣。(註8基督徒應否加入,來滿足擁有者的炫耀慾望?

其次,雖然NFT有其創新用途,但在過往一年多,許多首次進入NFT市場的人,包括NFT的開發者,都帶著短線獲利的心態。經傳媒渲染,不少NFT,特別是那些得到名人祝福的項目,看似可輕易大幅升值,但正如金融市場的產品,價格波幅太大,會令人對產生錯誤觀念。短時間內賺取十倍、二十倍利潤,自以為能點石成金,自豪感、驕傲油然而生。事實上,除了最早進入NFT市場的投資者,近月參與買賣的人多數都虧蝕,波動的NFT市場比虛擬貨幣的風險更高。(註9

前景光明,還是泡沫已破?

NFT熱潮從去年中開始,經過世界各地媒體的廣泛報導,在2022年初交易價量達到高峰,但從2月起卻迅速減退。據網站nonfungible.com的統計,20225月尾,全球每日活躍參與NFT的電子錢包,少於兩萬個,成交額低於兩千萬美元,相對高峰期大減八成以上!無論如何,NFT和元宇宙將會繼續發展,未來仍會不斷看到這些技術的延伸和應用。只是目前市場和法規還未成熟,加上炒風充斥,若參與NFT創作或投資,便要格外小心,免得被眾多引誘所迷惑。

(作者為本刊編委,北角堂會友)

註1:撰文時,這些圖像尚未鑄成NFT。

2其他較多NFT交易的區塊鏈,包括SolanaPolygonFlow等。最近有交易平台開始接受投資者以信用卡付款購買NFT,但平台其實是以信用卡先支付虛擬貨幣,再以虛擬貨幣購買NFT。目前為止,所有NFT都仍然是以個別區塊鏈的虛擬貨幣定價。

3:例如《向日葵》是梵谷最著名的畫作系列之一,其中幾幅是畫同一花瓶中的向日葵,但每幅都有少許不同。今天,理論上畫家可以先創作一幅電子畫作並鑄成NFT,然後將同樣的影像變成更多的NFT出售。每個NFT買家所擁有的都可以經過獨立認證,但每個數碼圖像都是完美的複製品,沒有任何分別。

4:美國NBA籃球聯盟,把經典比賽的精華製成NFT;甚至耶穌也成為不少NFT的主題。而最近大熱的Otherside項目,NFT持有者將可參與創建元宇宙,開發一個可容許幾千名玩家同時在線的遊戲。

5Cryptopunk各自有0-7個特徵,包括小圓帽(Beanie)、頭飾(Tiara)、金鍊子等,每個頭像都有獨特的組合,組合愈罕有,價值便有機會愈高企。可是單從藝術性角度,大概無人會願意付出數百萬美元購買。

6:無聊猿系列還有一個獨特之處,是NFT買家同時擁有其商業權益,儼然成為一個商標。在香港流行的Monkey KingdomBunny Warriors項目,也有其他商業活動支持。

7:參 https://www.christianitytoday.com/ct/2022/january-web-only/cryptocurrency-blockchain-tech-gifs-digital-nfts-scam.html

8:上段也提到CryptopunksCryptophunks的例子,顯示NFT價值的來源,很多時是由市場賦予,亦和作品本身的特性未必牽上關係。Twitter創辦人Jack Dorsey首條推文,去年曾以NFT形式出售,最後以2,900,000美元成交。今年4月,該NFT持有人嘗試進行拍賣,但最高出價者只願意付300美元。拍賣期滿後,有人出更高價錢,亦只約2萬美元。另外,去年有以色列公司把聖經金句變成NFT出售。究竟NFT應該怎樣定價?

9:就算是最著名的Cryptopunk頭像,有戶口在去年10月以1,030,000美元購入第273號,到今年5月的轉售價只有139,800美元,虧損高達八成半。NFT市場有很多陷阱,因電子戶口多是匿名開設,所以由甲戶口轉售到乙戶口,可能是同一人操作。我們不能夠肯定,成交價是否真正反映市場對該NFT的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