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會眾、一代領袖
麥耀安
換代容易嗎?如果是手機或其他電子產品,最多兩三年就會換一代。第一代iphone於 2007年面世,如今已推出iphone 13,大約一年換一代。不過別的換代,卻沒那麼容易。

舉個簡單例子:教會崇拜講道主題是「禱告」,領唱者會挑選甚麼詩歌去配合呢?30歲左右的年輕信徒領袖,很可能會挑選由新音樂敬拜(SON Music)創作、於2018年推出的《我向你禱告》;而50歲或以上的崇拜主席,則可能會挑選由馬來西亞吳華樂牧師於1981年創作、2001年推出的首張專輯《我以禱告來到你跟前》。兩首詩歌的風格、內容和所表達的信仰情感,以及相隔的時間,恰好唱出了兩個不同年代的差異。文化變更當然及不上電子產品的換代那麼迅速,但即使緩慢,換代也必然會發生……噢,也許不是必然,有一些教會沒有換代,老一代死去,教會就伴隨消失。
當前文化與嬰兒潮一代有鴻溝
隨著科技急速發展,過去20年社會各方面都在加速變化,這些改變有時連年輕人也有點追趕不上,更不用說二次戰後嬰兒潮出生的老一代了。當前的社會文化與嬰兒潮的那一代無疑有著鴻溝,他們大概不會考慮手機必須下載最新軟件,只要舊的管用就算;與未來元宇宙社會的距離,似乎也無法跨越,但他們卻普遍處在管理教會的位置。這一代領袖,可以領導新一代信徒,面對新文化對信仰的挑戰嗎?
廣東有句俗話:「問和尚借梳」。他不會有的東西,為甚麼還要從他身上找呢?嬰兒潮的一代信仰十分堅實,但正如上面所說,他們多數對社會新文化沒有很深的認識和體會,部分人甚至表現出抗拒和厭惡;若是這樣,信仰和社會文化將會逐漸脫節,新一代信徒面臨文化割裂的危機!
現時教會普遍設有同工退休年齡,並多以較年輕的同工牧養年輕信徒,以致近年負責青少年事工的同工供不應求。不過在信徒領袖方面,換代情況卻不如同工,當中尤以執事崗位為甚。部分堂會更不得不採取積極措施,促進和加快換代。
加快換代最快捷的方法是委任年輕信徒為執事,但宣道會沒有委任制(弟兄姊妹也不認同)。就我們訪問的多間堂會所見,只能以間接的方法,使年輕領袖更容易進入執事會。這些方法從較迂迴的花幾年時間培訓年輕領袖,到運用選舉制度,刻意把人送進執事會都有。
宣道會屯門堂、西環堂、黃埔堂、愛民堂和清泉堂(前名青衣堂)的執事會,都是比較年輕化,前4間堂會有三分之一至一半執事,年齡在40歲以下,最年輕的不到30。以上堂會相同的地方,是他們都主動培訓年輕信徒領袖,給他們「上位」的機會。
培訓分兩種,一種是一般領袖培訓,另一種是執事培訓,而以後者較嚴格。有堂會挑選的受訓對象,要先得到執事會認可,並要上兩年課程,內容包括領袖品格、教會觀、關顧牧養和釋經學等,也要參加區聯會的執事培訓班。另有堂會對可能出任執事候選人的領袖,介紹執事會的工作和生態,以減少他們對將來成為教會管理者的恐懼感。
換代的關鍵
不過,即使年輕一代得到同工和資深領袖的認同,接受了充足的培訓,但也不能就此可以「上位」。綜合上述堂會的經驗,其中最為關鍵的,是現任資深執事是否能夠主動引退。道理十分簡單:車上有空位,下面的人才能上車。
上述堂會選舉執事的方式多為等額選舉,會友投票只是認可堂會管理層推薦的名單,若當屆執事沒有人下車,根本就不可能有人上車。另一方面,即使是差額選舉,而部分候選人由會眾選出,由於現屆的資深執事大多德高望重,與很多信徒建立了深厚關係,管理教會的經驗也較豐富,年輕領袖要突圍而出並不容易。於是其中一間堂會只好使用硬招:堂會有8位執事,每年改選4位(最多8名候選人),按照堂會會章,現屆執事會須提名超過一半(即5位)執事候選人。堂會為了讓年輕領袖上位,用盡了5個名額,全數選取約30歲的年輕信徒為候選人。8名候選人爭4個名額,這樣一來,執事會提名的5位年輕候選人中,至少必有一位當選執事。而為了營造年輕人發言的氛圍,免得年輕執事在執事會中感到人微言輕,不敢發言,打擊事奉熱情,於是同時容許落選執事列席執事會,而且可以自由表達意見,只是沒有投票權。幾年下來,執事中一半是30歲出頭的年輕信徒領袖。
建立不同文化共融的堂會
其實教會是家,就應該是老中青少幼齊全。家不會因為成長時代的社會文化不同,而失去和睦、關心與愛。以上其中一間受訪堂會特別強調要接納不同文化,包括不同階層和不同年齡,這是實踐福音的包容性。新一代信徒在愛的氛圍下參與事奉,不同年齡層信徒互相配合,在很多事工部門/小組裡常見,但在執事會裡卻較罕有,如今是時候改變了。一代信徒,一代領袖;換過來說,也許有了新一代領袖,會更容易建立新一代信徒。
(作者為本刊編委,本會退休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