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產與小組
採訪:陳綺嫻
位於元朗的基福堂有個特別傳統,就是在端午及中秋節,均會製作一些不含豬肉或豬油的粽子和月餅,送贈區內印尼姐姐。(參《宣訊》228期雷俊傑牧師所撰〈「走」豬油〉)該堂年輕執事郭楚嵐姊妹(嵐嵐)近年也參與製作和派送月餅的服侍,去年更嘗試協助統籌,感到十分興奮和感恩。
愛心月餅
原來迷你月餅製作過程殊不簡單,若要成品精美,更需要花心思多嘗試。基福特產的月餅,之前已有蛋黃蓮蓉及五仁口味,去年更嘗試製作奶黃,「要餡料『流沙』不容易,最怕是塌皮!」試過連整百隻,成功只有數十。失敗作品不會送出,嚴格保證質素,為的是讓對方收到的一刻,感受到製作者的誠意。

派送當天弟兄姊妹先集合祈禱,確認穿上神的軍裝(參弗六11),再出發服侍。「印尼姐姐捨下家人來港辛勤工作,能趁節日送上特製的愛心月餅,向她們講聲多謝,我也很感動。」更感恩的是在行動前,邀得幾位熱心的印尼華僑前來協助翻譯,令信息更有效傳遞。
飯聚小組
現任項目工程師的嵐嵐長髮披肩,說話語調溫婉,驟看仍一臉稚氣,但原來已入職建築工程界10年!行地盤、畫圖樣、配電箱等,是她的日常。多年來她只遇過兩位女同事,工作中少人能細心傾談,她更珍惜教會小組相聚的日子。「2012年我開始跟姐姐的舊同學返基福,當時小組成員約10人,大家很熱情,我有甚麼事都可找他們傾。」
當年基福逢周六晚上8時仍有晚堂崇拜(後因人手不足取消),小組在崇拜後聚會,有時在餐廳邊吃邊談,有時買外賣回堂會吃,之後查經,往往開組至夜深,「但人不覺倦,只享受與大家相處的時光」。
跨輩承傳
基福堂1998年自立(母堂為元基堂,1991年成立基福),之後致力推行細胞小組,信徒在小組得牧養,也在家庭式的氛圍下受栽培。嵐嵐2015年受浸後開始學習承擔服侍,初任崇拜招待,近年被選為執事(曾任司數,現任文書),在前輩身上獲益良多。「執事會一半為資深前輩,一半是我輩較年輕的,開會時大家都能暢所欲言;前輩在有需要時才給予提點,讓經驗點滴承傳。」

她個性較易憂慮,又不擅辭令,去年開始應邀任崇拜主席,有一定壓力。神提醒「喜樂的心乃是良藥」(箴十七22上),而在堂會,她一直有位前輩姨姨作禱伴,得到支持,令她對服侍有更多認識,禱告更有力。在主的安排及恩典下,她已慢慢熟習擔任崇拜主席,學懂如何表達,帶領禱告。
多年來她有寫日記的習慣,透過生活瑣事,沉澱人生所思。她願未來以更多事奉經歷,一筆筆寫下神的作為,成為呈現神恩典的美好日記。
(採訪者為區聯會助理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