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派教會與教會節期
郭鴻標
近年福音派教會引入將臨期、預苦期(及聖灰日)等節期,亦有基督徒希望體驗猶太人守逾越節晚餐的滋味,並引進在教會中進行。究竟我們應該有甚麼信仰及神學的反思呢?初期教會的經驗,值得思考。

初期教會的傳承
在討論運用教會年曆的情況前,讓我們透過初期教會如何傳承安息日,作為探討的起點。
初期教會的基督徒保持在安息日聚集(徒十三14-44,十五–十八章)。使徒行傳第二至三章記載,門徒既在家中聚會,亦天天到聖殿敬拜(二46)。及至猶太基督徒與猶太人關係緊張,加上主後70年聖殿被毀後,部分猶太基督徒開始放棄守安息日、以及與聖殿有關的活動。
主日崇拜一方面記念耶穌基督被釘十架後三天復活,另一方面轉化了安息日的精神。新約聖經出現「安息」(katapausis)9次,1次在使徒行傳,其餘8次在希伯來書。基督徒承傳猶太人「安息」的精神,不是主日不能工作,而是學像耶穌基督服侍人。由此可見,基督徒不是「複製」猶太人的節期或宗教文化,而是承傳及轉化。基督徒的主日觀念,承載猶太人「安息」的精神,但不一定依照原來的形式。故此,21世紀的基督徒引進逾越節晚餐到教會,讓人體驗舊約聖經的世界,雖然是一件好事,不過,我們是基督徒,不是猶太教徒,因此,必須緊記以基督為中心,將舊約聖經的內容整合。
福音派教會與教會年曆
福音派教會屬於「自由教會」(Free Church)傳統,強調自由地敬拜與宣講福音 ── 這不是基督教與猶太教之間的差異,而是基督教內,不同宗派路線的分殊。
教會年曆約於主後4世紀形成,是根據基督事蹟所發展出來的一套曆法,藉此規劃公共崇拜和個人靈修讀經的內容,目的是讓基督事蹟融入信徒日常生活中,操練「與主耶穌聯合」的真理。年曆的節期包括:
日期 | 節期 | 目的/意義 |
聖誕節前4個主日 | 將臨期(Advent) | 預備迎接基督降生 |
12月25日 至 1月5日(共12日) | 聖誕期(Christmas) | 歡慶救主基督降臨人間 |
1月6日至預苦期 | 顯現期(Epiphany) | 確認人子耶穌是神子 |
復活節前40日(不計主日) | 預苦期(Lent) | 謙卑悔罪,禁食,默想基督所受苦難 |
預苦期第1日(星期三) | 聖灰日(Ash Wednesday) | 承認人不過是塵土,要歸回塵土 |
復活節前的星期四 | 濯足日/聖餐設立日 | 紀念耶穌為門徒洗腳,並設立聖餐 |
復活節前的星期五 | 受難節(Good/Holy Friday ) | 紀念耶穌基督受死 |
春分後第1個月圓後首個主日 | 復活節(Easter) | 慶祝耶穌基督從死復活 |
復活節後第40日 | 升天節(Ascension Day) | 紀念耶穌基督升天 |
復活節後第50日 | 聖靈降臨節(Pentecost) | 紀念聖靈降臨在信徒生命中 |
聖靈降臨節後首個主日 | 聖三一主日(Trinity Sunday) | 紀念上主三一位格的啟示與工作 |
聖靈降臨節後至基督君王日 | 平常期(Ordinary Time) | 神子民在世踐行基督旨意 |
將臨期前1個主日 | 基督君王日(Feast of Christ the King) | 基督在白色大寶座上永遠掌權,是末日再臨審判萬民的君王 |
早期教會期望從其猶太教傳統中分別出來,亦認為應有基督信仰為中心的曆法,以取代遵守舊約的節期(以受難節取代逾越節;以聖靈降臨節代替五旬節)。當教會在主後4世紀訂定了復活節和聖誕節後( 編註:參第264期《宣訊》專題:〈變與不變:聖誕節和復活節〉),才慢慢在這兩個紀念基督降生和受死的節日,發展出其他節期:聖誕節前的將臨期、聖誕節後的顯現期、復活節前的預苦期、以及復活節後的聖靈降臨期。
節期與崇拜
宗教改革時期,主流的宗教改革者沿用教會年曆,他們大都認為聖誕節、受苦節、復活節、升天節、聖靈降臨節等,是「福音的慶節」(Evangelical feast days)。並將天主教彌撒修改,在崇拜中增強講道、讀經、並以地方語言取代拉丁語唱頌詩歌,以便信徒投入。而不論主日崇拜抑或節期崇拜,都是人神相遇的時刻。
馬丁.路德提出:「我們親愛的主藉聖道向我們說話;而我們在禱告與頌讚中向上帝說話。」(註1)崇拜是雙向的,是人與上帝的對話,人向上帝獻上頌讚和禱告,同時虛心聆聽上帝的說話。崇拜的前提是人認識上帝、經歷上帝、屬於上帝,然後是向上帝承認主權、讚美上帝、和表達內心的感受。崇拜是讓人與上帝相遇的時刻,頌讚和禱告將人帶到上帝面前;聖道則是上帝親自臨近人中間。相遇的基礎是上帝願意主動與人溝通,讓人認識祂,回應祂。人需要首先相信宇宙間有上帝,承認祂對宇宙、人類、個人有主權,然後在生活中實踐基督徒價值、有個人靈修與集體敬拜。人應當預備自己參與崇拜,將崇拜看為朝聖之旅,開放心靈唱詩、禱告、聆聽講道。
實踐考量
古今中外的教會,都有聖誕節、平安夜、復活節崇拜,而這些都是教會年曆的一部分。現在有些福音派教會,更廣泛地採用教會年曆中的不同節期。我個人認為,傳承教會年曆的精神是一件好事,不過,為全年主日崇拜進行有意義的編排,卻不容易。因為教會年曆是以耶穌基督的生平為中心,由耶穌基督的出生到復活、升天後聖靈降臨等,每年都是一個清楚又完整的循環。「自由教會」抽取其中部分節期,然後加上各種各類的主日,如兒童主日、青少年主日、差傳主日等,就要留心如何活現以基督為中心的崇拜,而非以人為中心。當然,若果能夠有焦點地編排上述的特別主日,結合所選取的教會年曆節期,鼓勵不同群體實踐真理,活出主旨,對福音派教會也是一種幫助。
對比使用節期,我認為當前的問題,是大家以消費者的心態參與崇拜。我們應該彼此提醒,崇拜既是人神相遇的時刻、是朝聖之旅,我們要成為「會眾」(congregation)積極參與,不是要成為「觀眾」(audience)旁觀。現代人往往忽略在崇拜中要主動投入對上帝的敬拜。有些弟兄姊妹在崇拜裡卻不會一起唱詩歌,只是被動地參加,出席崇拜,卻還未參與;有些聽聽講道,卻不把上帝的道放在心裡、活出來。路德和加爾文都認為,詩歌承載上帝的話,是對聖道的詮釋(註2),而上帝的話能夠滿足人心靈的需要。若果福音派教會引入較全面的節期,能夠激發信徒愛主的心,謙卑悔改,煥發屬靈經驗,也是美事。但最重要是與聖道配合,產生對信徒的屬靈幫助,不要將形式絕對化。
(作者為建道神學院張慕皚教席教授、神學研究部主任)
註1:Reformation und Musik. Das EKD-Magazin 4(2012),1.
註2:可參筆者著:〈當傳統聖詩/聖樂與神學互相擁抱時〉,《香港聖詩會成立十周年感恩頌唱會》。(香港: 香港聖詩會,2013),頁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