魷魚的底線
西萊雅
韓劇《魷魚遊戲》在美國公司的網路串流平台成為全球收視之冠,引起熱話。故事講述一群背景不一,但都陷入危機、亟需金錢的酒囊飯袋、流氓娼妓、專業人士等,接到神秘邀請參加遊戲。最終有456名玩家,被關進不見天日的神秘地點進行遊戲,勝出的一位可得獎金456億韓圓──豐厚的獎金,也代表了輸掉的高昂代價:死亡。如是,劇情敘述玩家如何在過程中作出不同的抉擇,盼勝出每場死亡遊戲,奪得獎金,可外出重新生活。
由於玩家起初並不知道在遊戲中輸掉即死,因此看到身邊人被即時處決,都十分震驚(觀眾也因血腥場面而措手不及)。不過,當他們有機會投票決定是否繼續遊戲時,卻都作罷──想到自己的人生經已窮途末路,處境同樣殘酷,反正是死路一條,何不在此賭一場,換取重生的可能呢?而為了勝出,各懷鬼胎,出賣自己、結黨,甚至索性跳過遊戲,先殺死對手。
人生猶如一場遊戲,每場遊戲的代價都以性命為賭注,而遊戲的真正玩家、幕後操控者,才是最殘酷醜陋的一群……。其實這類劇情,常見於以廝殺為題的電影電視,那麼,為何這套劇集會分外引起關注呢?
有指,因影片呈現了韓國風光外表下的真實現狀,如貧富懸殊;而傳統兒時遊戲,如「一二三木頭人」(即我們的「一二三紅綠燈」)、彈波子等,都是大家的兒時回憶;加上疫情下的社會生態,都有助其收視。
除此以外,角色代入感,是吸引觀眾不可或缺的力量;愈能引起共鳴,愈能成功。編劇(兼導演)在受訪時表示,劇中角色純屬虛構,每個角色的行為,都是在「最糟糕的情況下」作出的反應。以男主角為例,在參加比賽前,因生意失敗變成賭徒,連母親丁點的收入都不放過,但在遊戲過程中,他的良知卻一步一步被喚醒。於是,觀眾在過程中也不斷反問自己:要是我落在這田地,又會如何選擇?我仍會持守固有的價值觀,保護身邊的老弱嗎?還會為自己的敗壞而流淚嗎?角色的性格轉變,似要呈現,即使面對殘酷的考驗,人仍可作出不同的選擇。至於金錢、親情、憐憫、真相……到底甚麼才是支撐人生存的價值和意義,甚麼是人應有的底線,則有待觀眾自我發掘了。
題外話,有指劇集反基督教,這一點,我倒認為,南韓社會的基督徒比率既高,與社會多有接觸而被寫到故事中,也就不稀奇。劇中透過人物對話,道出「那個叫『父親』的人,把母親殺死了,他還是個牧師」,只是編劇一貫地,說出「最糟糕的情況」吧。
(作者為本會會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