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 專題
263 專題

263 專題

你們不可停止「現場」聚會?

劉凝慧

去年2月中疫情嚴峻時,我寫了迫不得已的網上崇拜?一文,回應和建議教會如何進行網上崇拜。當時實在沒有想過疫情會持續那麼久,甚至帶來「新常態」,對我們的日常和教會生活,甚至整個社會與世界,帶來深遠的影響。近月疫情稍為緩和,堂會現場聚會有限度恢復;經過一年多的非常時期,弟兄姊妹也許習慣了參與網上聚會或崇拜,而這方式似乎也能讓基於不同原因未能返到教會的人參與崇拜(註1。可是,在能夠作出選擇的情況下,我們又是否期待及積極回歸「現場」崇拜(註2呢?

群體崇拜的意義

曾聽聞有弟兄姊妹說,參與網上崇拜時能更專心聽道。但崇拜畢竟不是個人聽道或獨自汲取聖經知識的活動,而是整個蒙神呼召、屬神的群體分別為聖,在帶有基督教崇拜象徵意義的環境中,同心藉詩歌、禱告與各程序,向神表達讚美、感恩、認罪、立志等,並在整個崇拜的對話中與神相遇;信徒彼此勉勵,生命得以更新與轉化,好使各人每周無論聚集或分散,都持續敬拜與事奉,實踐使命。

網上崇拜的挑戰與試探

其實更令人擔心的是,許多弟兄姊妹坦言因習慣了網上崇拜,變得愈來愈散漫和懶惰,會帶著更多自我中心的關注參與崇拜,這實在衝擊著信徒的靈命與敬拜生活。許多教會將崇拜的影片短期或長期上載於網站,如沒有配合適切的教導或個人的自律,弟兄姊妹便彷彿得到了更多「主導權」,容易為遷就自己的生活規律而漸漸改變崇拜的時間,甚或在「看」錄播時遇到試探:常有衝動把影片的時間軸拉到某些部分(如講道),又或加快講道語速,以致不會「浪費時間」。崇拜變得能讓人控制在指尖之間。

此外,由於香港居住環境狹窄,家中常有令人分心的人和事,若非刻意安排或明白崇拜的意義,多數情況下我們更難為參與崇拜作預備。往常當我們要返到教會參與崇拜,需要為此「旅程」作好準備,如要早點起床梳洗、更衣出門,也要步行或乘坐交通工具,這一切都是「預備」。到達崇拜的禮堂或聚會點,環境及空間、禮儀及程序,都可幫助我們集中焦點,投入敬拜。

反之,如果我們是用手機或電腦屏幕參與崇拜,眼睛所看到的其實絕大部分仍然是我們家中的環境及事物;若手機沒有刻意調至特定模式,更會不時發出通知、訊息,影響著我們的心思意念,甚至會令人禁不住想查看及回覆訊息。

如果崇拜的經驗跟我們平時觀看YouTube影片,甚至看電視的經驗極度相似,我們也可能會在不知不覺間,用了「觀眾視角」去觀賞崇拜影片。其實,眾人在禮堂崇拜已有此危機,若在家只用屏幕,又會如何影響我們的敬拜心態呢?我們會否一邊吃早餐、喝咖啡,一邊崇拜?會否隨時高談闊論,或者做著其他事情,有時間才望望屏幕呢?在家中我們是否會蓬頭垢面、穿著睡衣,甚至懶洋洋地躺卧在床上參與崇拜呢?即使沒有卧在床上或梳化上,崇拜中為了表達我們尊崇神而作的姿勢如站立,我們會否仍一起參與呢?還是我們會覺得反正人在家中,沒有這必要,或因為感覺奇怪而不想站立?沒有其他人在身旁,唱詩會否也變成「聽」詩歌……

至於崇拜中的奉獻部分,原本是在我們聆聽神話語後表達全人回應的象徵行動,如今轉變為網上或電子方式,過程與我們平時繳交各項費用,或者轉帳購物等的經驗極度相似,有機會讓人輕忽當中的意義。故此,我們更要在奉獻時大大提醒自己:一切都是從神而來,奉獻是理所當然的,更要為奉獻自己的一切祈禱,求神悅納。

以上種種情況,實在有機會嚴重地影響我們作為蒙恩的罪人,謙卑俯伏在神面前敬拜的獻呈,亦同時削弱我們群體敬拜的意識及體驗。

結語

沒有人知道疫情還會持續多久,教會何時才可全面恢復現場聚會。網上崇拜仍會持續,甚至不少教會也希望日後沿用「雙軌」形式進行崇拜(註3,弟兄姊妹應當如何自處,以保守自己參與群體敬拜的熱心,不為人性的軟弱與身邊環境的限制所影響,並獻上更好的敬拜給神?在可以選擇的情況下,但願我們不停止「現場」聚會,選擇並珍惜與整個屬神群體相聚並同心敬拜,將最好的呈獻予神。

(作者為美國加爾文神學院崇拜學碩士,多年來參與區聯會崇拜訓練組事奉,北角堂會友)

1:網上可以讓久病、行動不便的肢體,或正在隔離的人士等,仍有機會參與崇拜。
2:網上崇拜進行時,意即在某地方正進行的「實體」崇拜,只是有部分參與者不在現場,而是透過網絡來參與,故建議用「現場」表達更準確。參劉凝慧,〈迫不得已的網上聖餐?〉,「上行者」事工網頁, http://anabasministry.org/?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43&Itemid=216202047日發表)。
3:就此,不同教會亦有思考疫情後保持群體敬拜的較佳做法,例如考慮只讓個別有需要的會友參與直播崇拜,而非讓任何人隨時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