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 牧聲
263 牧聲

263 牧聲

出 道

張兆雄

出道,據維基百科,是演藝界術語,指在演藝界、文壇、舞台等的藝術工作者,以新人姿態登場。

初出道的藝人,在沒有人認識他的舞台上,努力地向觀眾展示自己,或是歌藝,或是舞技,為的是要向觀眾證明他是一顆新星,一顆值得粉絲們追捧的新星。成名以後,更要好好經營自己的形象。這種形象工程,網絡上稱為「偶包」(偶像包袱)。

某程度上,傳道人其實也要面對這種試探。頭腦上我們當然很清楚,蒙召不是要成為被追捧的對象,而是要成為忠於上帝呼召的僕人。但當看見教牧前輩們深受弟兄姊妹愛戴,講道感動人心,怎會不心生羨慕?誰會一出道,便立志成為不受歡迎的牧者?也許,正因為這種羨慕,傳道人便不自覺地背上了這個「偶包」。

在全新的工場出道,或許還可以「重新做人」,努力打造自己心目中的牧者形象(話雖如此,要不是神的靈叫人改變,一切努力都是徒然);但在母會事奉,對不起,你沒有這個機會了。因為你身處的群體,是看著你,甚或是陪你一起走過信仰之路的人。你是何等樣式,他們都一清二楚,心中有數。

作為剛在母會出道的傳道人,我也曾為這事費神。我該用甚麼身分,去面對一起成長的弟兄姊妹?面對自己的屬靈長輩,如何能擔起教導牧養的職分?感謝神,反思過後,我體會在母會出道,乃是一種祝福(其實同工隊伍中,也多蒙這福氣)。能在母會出道,除了上帝的呼召,豈不也是因為教牧長執們的胸懷,對這個真我的接納?我有必要成為別人嗎?

在這個波譎雲詭的時代,也許不需要一式一樣的傳道人;需要的,是忠於主所創造、賜予的特質,又能與他者協作,為叫教會得著益處的僕人。誠如楊錫鏘牧師所言:「我們每個人的被造和背景都很不同,創造主給我們看見的世界並不是一間沈悶的大工廠;相反,由創世記開始,上主就顯示出祂的精彩。召命原來是創造的過程。」(註)

我也許不需要背負這個傳道人的「偶包」,但卻要常存開放的心,讓主陶造,合乎主用。

(作者為荃灣堂傳道)

(註)楊錫鏘:《楊醫職場靈思──從創造到召命的信仰對話》。香港:印象文字2021,頁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