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2 牧聲
262 牧聲

262 牧聲

營造共享空間

左文鋒

土地被公認為香港最值錢的資源;「土地問題」是社會上的恆常課題,我們住屋需要土地,教會同樣需要土地。

舊約聖經以色列民的土地,從來都不是靠勞力而來,而是上帝賜予:「我賜給你們的地,不是你們開墾的;我賜給你們的城鎮,不是你們建造的。你們卻住在其中,又得吃那不是你們栽植的葡萄園和橄欖園的果子。」(書廿四13,《和修本》)今天教會坐落的土地,同樣是上帝的恩賜,我們有責任善用。各項聚會,如崇拜、團契及信徒相交等,一般集中在星期六、日進行,那麼平日可以如何善用土地呢?

一位推動教會融入社區的室內設計師曾提及,大部分香港教會都是「內向型私人空間」,而不是「外展型社區空間」。上帝祝福各教會享有大小不同的空間,期望的不僅是讓自己的成員使用,更是適當地開放共享,祝福社區。(註1

清泉堂開放共享空間── 「息.Rest Dot」(照片由作者提供)

一位牧師同樣提到:如果社區裡的一所教會結束了,社區人士全無感覺,教會究竟是在做甚麼呢?(註2有見及此,我所服侍的清泉堂(前名為青衣堂,本年7月起遷到荃灣,故易名),把「開放共享空間」元素融入新堂址設計中,讓街坊及社區人士可以自由享用設施,以作休息、溫習、遊戲、傾談及分享興趣等。堂會也運用這個空間舉辦活動,主動接觸街坊,成為堂會與社區的連接點。例如新學年因為疫情仍維持半日授課,有對母子自9月起,每星期3天使用我們的共享空間,於放學後與補習前的空檔,讓孩子先在此完成家課,家長亦可稍作歇息。

不少堂會也會推動社關事工,但我認為「開放共享空間」不是教會芸芸事工之一,而是整間堂會一同參與服侍的心態,樂意接待陌生人。信徒可以將自己的才能、興趣在此分享,嘗試以不同的方式接觸街坊,從中認識社區人士的需要。

教會當屹立於時代,帶著從上帝而來的呼召與角色,學習新的服侍方式,回應時代的需要,承傳福音的使命。

(作者為清泉堂傳道)

註1:參王緯彬,〈教會實現共享空間〉《時代論壇》第1642期,2019年2月17日「眾議園」,https://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157091&Pid=2&Version=1642&Cid=588&Charset=big5_hkscs(2019年2月15日發表)。
註2:參基督教耀安教會主任牧師周力榮分享,見陳昫賢採訪,〈共享空間讓人看見教會與社區有關──休谷:小堂會的碎步踐行〉《時代論壇》第1762期,2021年6月6日「特寫」,https://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165778&Pid=2&Version=1762&Cid=2190&Charset=big5_hkscs(2021年6月4日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