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的思潮
趙煥明
「你一定要來阿富汗走一走,才明白阿富汗人面對的困境。」每次遇到占(Jim),他都這麼説。占與我同屬一個基督教國際救援及發展機構,他是阿富汗的負責人。
2017年終於踏足阿富汗。「這是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之一!」 出門前請女兒以祈禱同行。每次出行,都是一家人學習更倚靠上主的好機會。
路程不遠,卻弄了一天多:先由香港飛杜拜,在杜拜的阿富汗領使館申請簽證,等上半天,再由杜拜飛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在喀布爾經過5次安全搜身檢查,登上內陸機飛至當地最西的省份赫拉特省(Herat)。因為危險,大家格外小心!
「請放心,赫拉特省是阿富汗最安全的省份。」接機的同工再三保證。「這兒很近伊朗,有很多年輕人去那邊打工。」
經過四十多年大小戰役,阿富汗幾乎沒有經濟發展,年輕人都冒險去伊朗做黑工,有機會則再偷渡去土耳其、歐洲。「大家最希望去德國。」
「你好!」旅館職員用普通話跟我們打招呼。「請放心,這酒店很安全。」進入酒店要經過4扇鋼板門,開一扇、關一扇,再開一扇。有3位手持機槍的警衞,在第一扇鋼門後負責詳細安檢搜身。「若遇任何特殊情況,請盡快跑上9樓的安全房。」
城外沙丘上搭建了一個臨時社區,聚居著逃避戰火的流徙家庭,約有千多人。「這兒夏天40度,冬天零下10度。」簡陋的小屋是救援機構的醫療站,門外有很多婦女抱著孩子。「肚瀉、傷風、發燒最普遍。這兒衞生差,孩子普遍不夠營養,抵抗力自然弱。嚴重營養不良的嬰兒,要給他們高蛋白花生糊。」當地女醫生耐心地解釋。

進行幼兒教育項目的小房間內,三十多個5歲左右的小娃娃正放聲唱兒歌,而她們的母親就在另一房間上識字班。這些母親從未上學,但學習比孩子更積極──哪怕是食物營養、衛生健康、算術、寫字……她們還一起學做蛋糕,除了給孩子吃,也賣到市內餅店賺取一些收入,盡力為孩子爭取多些機會、多點童年。幫助一位媽媽,整個家庭也會受惠。
阿富汗近來又變天。這星期,常想起那句沈重的話:「阿富汗有很多孩子,有童年的卻很少。」
求主憐憫。求主憐憫。
(作者為基督教國際救援及發展機構前總幹事,康怡堂會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