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來,仍可安然
伍詠光
最近疫情稍為緩和,我們與朋友或肢體見面,常問對方:「你會走嗎?」出席的「歡送飯」也增加起來,因身邊實在不乏親朋好友移民他方。本港樂隊相繼推出歌曲,引發大家共鳴:
• RubberBand的 Ciao:「聽朝散聚誰先飛未及嘆氣/這晚的懇請放入行李/可過度這別離/待那聚首終到期」
• C AllStar的〈留下來的人〉:「許多人都相信離開的人生走到該走的那時/痛著來話別/可知留低的與重生的卻在這邊/怎撐過餘生的浩劫」
作為留下來的信徒,我們可以如何安然度過?

分離從來不易
分離不易,但屬必然,就讓我們學習調控內心情緒,面對自己和他人。從心理學角度看,人在分離時,最主要的心理狀態有兩種:其一是思想變得較為兩極化,非黑即白或極好極差,因為人面對分離的危機,需以極端思想去提升警戒和防禦力;其二是當失去親密關係時,人會對自身價值和形象產生失落和懷疑,需要重新評估和調節。
例如當家人或好友突然跟你說:「我下個月就離開香港!」你不但感到突然,還可能產生疑惑:「你還重視我嗎?」「留下,我可以如何?」「我留下來的決定,正確嗎?」……繼而冒起很多不同的情緒,如不捨、失落、無奈、被遺下(關係或責任)等。對離開的人,雖有份明白和尊重,但也有點不滿;對留下來的自己,可能會感到羞恥或迷茫,心頭滿是矛盾與混亂,有話無從說,因此通常會選擇「沈默的哀愁」。
道別,是重要的
德國漢堡大學曾經進行一項有關「道別」的實驗:邀請一群互不相識的人,分為兩批,每批再分兩人一組,在網上平台(Skype)對話一段時間。實驗員會在對話完結前幾分鐘,提醒第一批人對話將結束,卻不提醒第二批人。之後,所有參加者都要做一些執行工作。結果顯示,第一批有被提醒的參加者,在執行工作時,表現比另一批優勝很多。
這項實驗想說明一個道理:道別是重要的,因為人在道別後,會更有能力面對將來的事。
積極地道別
採取主動:要離開的人可能選擇低調,或者根本沒有空間去想向誰道別。因此,留下的人,可以選擇主動。主動不是打擾他人,而是盡量減少雙方的遺憾。
體諒對方:留下來的人會有複雜的情緒,對離開的人會有不同的感覺和評價。但無論如何,一切已成事實,接納和體諒是最好的道別禮物。我們宜嘗試明白對方會有很多矛盾和難處。
嶄新連繫:現今科技日新月異,在疫情中我們已學懂使用不同的平台來溝通,如跟一些已離港的家庭,定時利用網上平台連繫;或是進行網上跨地域查經。要維持關係,今天充滿無限可能。
不宜比較:各人不比別人好,你覺得留下是受難,別人感到離去是逃避。不要感到自己是「逃不掉」、「沒選擇」或「沒條件」。失落時宜反省:「為何我要留下?留下來做甚麼?留下來有何意義?上帝呀!祢要我為祢做甚麼?」留下的挑戰會不少,內心的掙扎和懷疑也會愈加頻密,只有反覆自省,才能堅固信心,得著上帝對我們的應許。
孩子要有安全感
解答為甚麼:或許孩子會問:「為甚麼好朋友Martin要走?我們也可以去嗎?」家長當然難以解釋背後所有原因,但可以簡單地說Martin要跟家人在一起,Martin一家喜歡在另一個地方生活,而我們則喜歡留在香港,正如有人喜歡吃中餐,有人喜歡吃西餐一樣。家長也可嘗試播放有關當地的影片,讓孩子認識一下好朋友將要前往的地方。
離別是過程:小孩子的情感像消化系統,要慢慢消化、吸收。他們今天抗拒的,假以時日可能會漸漸接受,因此家長不用操之過急。過程中,家長可以協助孩子表達難以言喻的情緒,同時讓孩子參與「說再見」或「送禮物」的過程和計劃。有些孩子可能感到沒有安全感,怕往後沒朋友,變得孤單。家長可以解釋,離別不等於永遠失去這位朋友,同時也可鼓勵他們去認識新朋友。
過渡的事物:心理學有個概念叫transitional object(或譯「移情對象」),如幼兒跟父母暫時分離時,會利用毛公仔安慰自己。這概念也可運用在這次分離之中,讓孩子跟好友做些具紀念性的事,交換物品或留下相片和影像,以降低「失去」的感覺。
一個走 一個留
有些家庭會選擇夫妻其中一人先到外地安頓,另一位則留港一段日子以作打點。如此要留意:
• 保持緊密和定時的連繫(包括對話、留言或影像);
• 保留足夠空間去學習和適應新生活模式,擺脫「人去樓空」的假像;
• 夫妻均清楚確定為何作這樣的安排,之後無論任何情況,都不要後悔或怪責對方;
• 肯定和欣賞另一半的犧牲,日後同心面對困難;
• 保留彈性作出變動,但任何改變,皆以「家庭關係」為首要考慮;
• 在身處的地域尋找親友或群體的支持,如有需要,可尋求專業輔導。
在主裡安然
生命交織悲歡離合,正如傳道書三章1節所言:「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神才是掌管萬事萬務的主;人看不透的,祂都知道。祂願人在屬靈上成長,透過「分離」,讓人經歷「生命中的過渡期」(life transitional period),學習靠祂超越,如蝴蝶蛻變。
平安(shalom)包含了「在主裡一切會被完滿」的意思。信徒雖決定留下,但未知的將來或許會每況愈下,心裡可能反覆出現懷疑、擔心和後悔。請學習踐行shalom的見證:平安不是從「確知」而生,而是在未知中咬緊牙關,定睛確信主會按著祂的心意,成全我們。
毋忘信仰的初心。你以為今天留下的決定,純粹是為了自己和家人?非也,實在是為了主,踐行祂的心意。
(作者為資深心理及家庭治療師,北角堂會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