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在教會玩得開心嗎?
唐偉權
神的「好玩」
神創造天地,以智慧奠立地基(箴三19),那時智慧猶如工程師,時時在神面前及全地歡笑(箴八30,《和修本》)。「歡笑」與「玩耍」在原文是同一個字,呂振中直接譯作「嬉戲」;換言之,當神的智慧「擬人化」後,時時在神面前嬉戲。我們一般認識神的本性有慈愛、公義、信實等,但原來「玩」(playful)也是神的本性。
神真的「好玩」?嘗試看看動物界中,實在充滿神「搞笑」之作:傻呼呼的熊貓、不合比例的長頸鹿、穿了「禮服」的企鵝……想到這些動物可愛有趣的樣貌,讓我們幾乎聽到神創造時發出得意的笑聲──創造反映神是樂於玩耍的。
若「玩」是神的本性,就難怪先知如此宣告:「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將來必有年老的男女坐在耶路撒冷街上……城中街上必滿有男孩女孩玩耍。」(亞八4-5)先知以街上滿有孩童玩耍作為耶路撒冷復興的景象,可見兒童玩耍的狀態展露神國的實現,亦流露神的本性。

培靈的玩
「玩」關乎神的本性?若你的答案是否定的,可能是因為我們對玩有些先入為主的觀念,甚至是成年後早已忘記如何「真正」地玩。我們受消費及娛樂文化影響,以為到主題公園才叫盡情玩樂,坐郵輪、住五星級酒店才算享受豪華假期,又或將奶油蛋糕抹到別人面上、看男藝人在遊戲中佔女藝人便宜,才是好玩夠顛──以上例子當然難與神國的展現拉上關係。那到底甚麼是「玩」呢?如何才是很「神」地玩呢?
以基督教信仰的角度去探討玩的著作,實在寥寥可數,當中兩本指出(見參考資料1及2),玩不能淺薄化成為閒暇休息、解悶方法或鍛鍊身體。玩與創造共通,而玩不像進食與睡眠般是生存的必需,這樣的「必需」就不是玩;玩沒有製成品──它本身就是目的。例如聖經中的音樂與跳舞(「玩」亦可譯作「彈奏」),功能是使人浸在神的愛中,以致人在神聖中充滿驚訝,並從心而發地讚美敬拜,因此,玩是完全自由自發的活動。玩耍的人,是被邀請進入玩耍的狀態,是一趟冒險旅程,讓人體會歡樂與釋放、神聖的臨在及真我的實現。因此玩耍當下的時間與空間,超越了日常生活,指向更美好的時光、更和諧的世界,讓玩耍的人領悟自己是蒙福的。
有助成長的玩
誰是玩的高手呢?誰玩得更貼近神呢?當然是兒童了。當他們專注地在浴缸玩水,不願起來,專注地在「煮飯仔」(家家酒)、扮醫生,又或專注地「畫公仔」,都並非要生產製成品,卻能經歷自由與釋放;玩水沒有既定方法,煮飯仔及扮醫生亦沒有劇本,畫公仔更是想畫甚麼就畫甚麼。兒童在整個開放的過程中發揮想像力,不確定下一步如何,會觸發怎樣的情感,結果是否和從前相同,因此,玩是「冒險」旅程;只是家長大都不喜歡孩子弄濕地方,另一些家長則在意孩子所扮演的(如醫生)是否與現實相似,又或過早介入孩子的創作過程,指導他們如何才畫得「靚」。凡此種種,都限制了兒童,妨礙他們踏上玩的「冒險之旅」。
學者指出「自主自發玩」(free play,或譯「自由遊戲」)對兒童發展非常有好處,幼兒可在四類自主自發玩中成長(見參考資料3),包括:把玩物件建立思維概念、發明新玩法讓自己不受限制、揀選好朋友發揮溝通天賦、重現困境處理壓力(如叫布偶聽話不要激怒媽媽)。事實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建議,學前幼兒每日應進行自主自發玩至少一小時。問題是很多家長在子女學前階段,已安排緊湊的時間表,如興趣班、playgroup(一定不會是free play)、比賽等,幼兒隨父母參與不同的活動,自主自發玩的時間大為減少。
當兒童逐漸成長,玩耍更能促進他們社會化,學習社會及道德規範。兒童進行集體遊戲如球類比賽、下棋、玩兵捉賊時,要就規則達成共識。但與幼兒時期一樣,要玩得開心,貼近將來神國中的歡樂,自主自發及自由參與,仍是最重要的元素。下棋輸了,硬要繼續多下幾局,直到自己勝出,怎會好玩呢?玩兵捉賊時,硬要某些人做賊,令參加者失去自由,遊戲的過程便會僵化。
兒童事工中的玩
由於真正的玩耍是體會神聖的臨在及培育靈性,因此我們需要反省教會的兒童事工是否真的「好玩」,能否讓兒童體會深度的喜樂。成長及發展是兒童在自主自發玩中的副產品,但當玩成為教育的手段,便是另一回事。例如常見的「字咭砌金句」,這的確可以幫助兒童記憶,但學生要生產導師需要的產品(排列好的字咭),不算是真正的玩──我們不是否定砌金句的好處,只是兒童事工參與者需要反思:兒童聚會是否只在成人的操控下完成,失去靈性成長的空間?
更甚者是陷入「偽玩」(pseudo play)而不自知(見參考資料4)。例如含比賽或競技元素的破冰或熱身遊戲,就不自覺地鼓勵兒童之間的競爭;至於導師怕兒童沈悶,在課堂上做些滑稽舉動,提供娛樂,則會令兒童成為被動的消費者。讓兒童在教會有自由時間去打機或看youtube,亦不是真正的自主自發玩,因為電子產品限制了兒童的選擇。
聖經故事本來就是兒童的遊樂場。兒童是玩的高手,當他們到遊樂場,只要成人不干擾,便能自主自發自由地玩。他們在聖經故事中,會想像身歷其境:摸一下出埃及時分開兩邊的水牆,想與大衛一起在溪邊檢石子,或伸手托一托主耶穌背著的十字架,讓祂舒服一點。當導師在兒童主日學或兒童崇拜中講挪亞方舟的故事,忽然有兒童裝成被洪水淹死,躺在地上,導師可能馬上說:「你立即返回座位坐好!」但其實導師亦可以有不同的反應:「不知這個人是否想入方舟呢?」「為甚麼這個人入不到方舟呢?」「不知這個人見到洪水來到,害不害怕呢?」如何跟兒童在聖經故事遊樂場玩下去?大家不妨想想怎樣回應較好。
當高小級兒童知道導師預備講哪個故事,往往呵欠連連,大叫:「聽過了!聽過了!」大家不禁會問,為甚麼兒童在教會成長,會愈來愈不想再聽聖經故事呢?或許是因為他們一直沒有真正在聖經遊樂場中玩過。
(作者為本會會友,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博士生)
參考資料:
1. 韋特寧頓(Ben Witherington III)著,傲賢譯:《為甚麼基督徒的吃喝玩樂可以改變世界?從國度觀看門徒的生活日常》,第二章,〈玩耍之道〉,頁51-79。香港:基道,2019。
2. Robert K. Johnston. The Christian at Play. Eugene, Oregon: Wipf and Stock Publishers, 1997.
3. 大衛‧艾肯(David Elkind)著,胡玉立譯:《遊戲讓孩子更聰明:玩出創造力與競爭力》。台灣:久周,2007。
4. Jerome W. Berryman. The Complete Guide to Godly Play, Vol.1. Morehouse Education Resources,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