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是食神
麥耀安
在香港,幾乎人人都是食神。
觀乎各大小電視台,飲食節目近年大幅增加,可見所言不虛。從午間婦女節目的日常小菜,到晚間中西廚神大比拼;從介紹街頭小食,到大酒店精緻菜餚;從食物源頭,到整個出菜過程;從家裡煮到野外;從中餐、西餐、中東餐到非洲餐……甚至旅遊節目和社區介紹,主題還是圍繞飲食。近年港人對人類飲食文化的知識和眼界,可說是以幾何級數增長;只盼望我們身體另一些數字,沒有水漲船高。

追求飲食的極致──富裕社會的標誌
人人都要吃,人人都喜歡吃,對飲食的追求漸趨極致,飲食從必需品變成藝術,無論是大眾廚房還是烹調殿堂,每天都推陳出新,務求給吃者的口腹一個驚喜。
不過,任何事都有兩面。耶穌時代的羅馬上層社會,嗜食程度甚至有點變態;使徒保羅多次在書信裡,提醒信徒不要荒宴醉酒。也許,他腦海中出現這樣的圖畫:宴會食物堆積如山,為了多嚐美味,不少人在吃飽以後,會扣喉把腹中食物嘔吐出來,然後再嚐新鮮。虛而後能藏,中國的傳統智慧由羅馬貴族如此演繹,不僅形貌醜陋,且近乎罪惡。
只有物質富裕,才能讓社會有條件追求極致。所謂一日三餐,在中國是宋朝開始才有的事,一般平民在宋代以前最多一日兩餐。宋朝是現今以外中國歷史上最富裕的平民社會,在開封和杭州無論商賈大戶或是尋常百姓,對飲食娛樂趨之若鶩,不少大酒樓是「白晝通夜」24小時營業。當時飲食之精,可以「分茶」為代表。宋人喝茶用茶粉,開水沖茶時用一枝木條同時拌擊,可以沖出各種栩栩如生的圖案,如花草蟲魚,高手甚至可以沖出牧童坐牛圖、日落西山圖等,但須臾散滅。這有點像如今的咖啡拉花,但兩者技藝不是同一層次。有傳最精深的分茶技巧,可以在七個碗中寫一句七言詩,據說詞人李清照就是分茶高手,各大茶坊酒樓也有茶妓。1998年美國《生活雜誌》(Life Magazine)評選過去一千年影響人類生活最深遠的一百件大事,宋朝的飯館與街頭小吃名列第56位。今天富裕的港人,與宋人同樣追求「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膾就是魚生,即刺身,宋朝傳到日本)的品質時尚,是人性之常。表現於飲食,是因為飲食是人類的共同語言。
小眾社會的共同語言──飲食KOL
食是人人可以溝通的語言。當今社會興趣趨向小眾,沒有一本書、一套電影或電視劇是多數人都看過、可以作為共同話題的,較能累積人氣的大概是飲食。這類節目對收視多少有點保證,而且製作簡單和成本較輕,加上食肆特色無盡,新菜式又源源不絕,可以由宋朝做到今天,想見未來有關飲食的節目和製作不會減少。
如果飲食節目對電視台是省便有實效的製作,那麼這個共同語言也可以隨手拈來,拉攏人際關係。偶爾碰上熟朋友或是點頭之交,分別的時候大家總會說句:有空吃飯。吃飯維繫著人際關係,儘管不少關係只是嘴巴上的。一起吃飯時,不少人是手機先吃,然後放上社交平台,告訴其他人今晚有宴會,没吃家常菜。朋友給讚,彼此得到認同和存在感,但這還不能令追求極致的社會滿足,於是產生以介紹特色美食為斜摃副業的網紅。
不知道有多少人從事這門副業,但光是我間接認識的已有兩位,都是廿多歲的年輕人。這類網紅的收入當然不能養家,但足以供他們到處吃喝,並建立意見領袖(KOL)的地位,其中有名氣的幾位,甚至會獲邀試菜,成為公認的食家。去年香港食肆的總數約二萬八千間,是約廿年前的兩倍,同期人口當然沒有相應幅度的增加,足見愈來愈多香港人選擇外出吃飯。即使在疫情期間,新開的食肆數目依然比倒閉的多,飲食KOL看來仍然大有可為。
減壓良方
為甚麼香港人愈來愈多選擇外出吃飯呢?也許是工作忙碌,根本沒有燒菜的閒暇和心情;也許是社會生活壓力太大,追求美食是為了減壓。無論甚麼原因,進食本身就能為人帶來好處。有報導說日本一個醫學團隊,兩年前發表研究報告,顯示咀嚼動作可以觸發人類和動物的生理反應,提升大腦皮質、記憶力和小腦運動元等多種能力,並促進組織胺分泌,帶來幸福感。所謂「化悲憤為食量」,不少人感到不開心、受委屈、壓力大或無聊,都會以吃來發洩。
樂此不疲
電視台飲食節目愈來愈多,網上出現飲食KOL和「吃播」(播放自己吃東西的情景,火紅主持每月有五位數字收入);市面食肆數目急遽增加,大家把吃食放上網並樂此不疲……凡此種種,均顯示飲食與我們身心靈的需要,存在既基本又重要的關係。各人發展小眾興趣,於是飲食成了維繫大眾的共同語言,不分種族、階級、立場和興趣,人人都要吃,人人都有喜歡的食物。
當然,過分注重飲食也可能有負面的後果,早期教會也把貪吃列作「七宗罪」之一。不過,現今社會著重健康,用各種方式對抗貪吃慾望,而飲食作為不同小眾文化的共同語言,在這個各方面都充滿對立的社會,有一種共同話題,不失為一件美事。
(作者為本會退休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