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青少年疫中行
趙珮瑜
自從去年疫情爆發後,大、中、小學生經歷了停課、網課,半天上課後又再停課。課外活動煞停,社交距離成了「社交隔離」;香港這個彈丸之地,斗室內一家人朝夕相對,公開試考期一改再改,甚至取消……實在令人無所適從,壓力大增!根據香港青年協會於本年3月發表的調查報告﹝註﹞,在受訪的2,790名本地青年中,接近七成出現不同程度的精神困擾狀況,情況不容忽視。

情緒大檢閱
疫情對患有情緒病的青少年來說,更是百上加斤。由於回校機會減少,情緒問題不易及時被老師、社工察覺。部分情緒病患者及其家長,未有意識到患者已發病,甚至誤會患者只是反叛、懶惰或生活欠自律,而加以斥責或催迫。
其實任何人都有機會患上情緒病,而在青少年中較常見的有三種:抑鬱症、焦慮症和強迫症。
抑鬱症:患者經常情緒低落,思想負面,認為人生沒有意義,對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感到失望、絕望,自我形象低落,脾氣差。生理方面食慾減少、體重下降、便秘、容易疲倦、缺乏動力、睡眠質素欠佳。有些青少年患者表面看來不算很不開心,但表現得脾氣暴躁、缺乏動力、睡眠混亂,易誤以爲是反叛行爲。
莉莉(化名)15歲,自升中後便感到學業壓力沈重,加上母親癌病復發,父親為了維持家計疲於奔命,孤單的她情緒日益低落。夜裡輾轉反側,凌晨四、五時醒來便無法再入睡,體重下降,日間無法集中精神。因誤會而跟好友絕交後,倍感孤獨,甚至覺得自己毫無價值,曾萌生死念。停課期間,老師發現她沒上網課,又欠交功課,主動聯絡時她卻屢次逃避接觸。長輩對她「唔生性」的表現很失望。師長幾經努力後,終於打開了莉莉的心窗,經醫生診斷,證實患上抑鬱症。
焦慮症:患者時常感到焦慮,難以放鬆。思維方面,容易出現緊張、擔心的情緒;凡事想到很極端,深信自己無法應付。身體方面,常見心跳加速、胸悶、口乾、多汗、顫抖、腸胃不適、視力模糊等。
家琪(化名)不時感到心跳、口乾頭暈,尤其腸胃特別敏感,又胃痛,易腹瀉。晚上雖已很疲倦,但躺在床上腦海便不受控地跑出許多思想來,例如明天的計劃、將來的憂慮,和未有答案的問題。她整夜輾轉反側,好不容易入睡,卻又多次驚醒。總之不能放鬆,時常感到肌肉痠痛,精神難以集中,非常擔心跟不上學業,爲此常常哭泣。
強迫症:不少人馬上會聯想到「潔癖」、「洗手」、「完美對稱」等。因患者經常被一些自覺無稽的、入侵式的思維(Intrusive Thoughts)所困擾,心雖抗拒,但腦海卻不自控地反覆出現強迫觀念及行為,且極度焦慮不安,因而屈服並重複某些行為,以圖舒緩情緒。疫情期間,患者更難分清自己的疑慮,是過分還是合理。不少家庭因此出現磨擦。
志昌(化名)是中二學生,自從有鄰居確診新冠肺炎後,他便很害怕染病,加倍注重防疫衛生。他要求家人把衣服噴上酒精,再消毒處理;從外邊帶回家的日用品、食物、書包等,要消毒幾遍才能拿進屋內。他不允許家人踏足他的房間,每天花兩小時沐浴;期間如受打擾,便得按程序重新再洗一次。他每天洗手數十次,雙手因而變得十分乾燥,皮裂流血。由於他堅持偏執的行為,引起家人不滿,關係越發緊張,時而口角。
沒有減壓良方?
疫情下人際接觸隔斷,網課卻加重了對手機、電腦的倚賴,生活作息更易混亂,又難以維持恆常運動,傳統「減壓良方」起不了作用。久而久之,大大影響青少年的身心發展。到底怎樣陪伴他們,才可一起走過疫中鬱結、焦慮的日子?
我們要明白壓力是引發情緒困擾的原因之一,而青少年的壓力,不外乎來自家庭、學業、感情、人際關係等,家長可嘗試從這幾個範疇,了解子女的情況。若與子女一直保持良好溝通,他們遇有困難會較願意分享,即使患上情緒病,亦可及早發現及跟進,讓病情受控,減少病徵帶來的困擾。
人,就是良藥
若子女情緒、行為出現問題,家長可嘗試:
1. 了解和認識情緒病,從而明白子女的需要,如察覺子女有上述情況,即鼓勵他們尋求專業協助,並及早配合治療。
2. 某些情況如網上沈溺、日夜顛倒、反叛、交友問題等,既可能是行為偏差,也可能是情緒病的表徵,家長可先嘗試了解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
3. 宜多聆聽子女心聲,少作批判;面對行為問題,可表示關注,而非只管斥責。
4. 如子女仍不願意表達,家長切勿強迫,應保持耐性,表示願意陪伴,這也是表達關心的一種方式;也可嘗試主動分享自己的感受,輕鬆閒話家常,靜待交流。因為欲速則不達,滴水卻能穿石。
5. 多加鼓勵,協助子女發掘潛能。可先讓他們找個短期目標,如完成一項手藝或一段踏單車路程,提升自信和解難能力;避免與其他孩子作比較,宜建立適切的期望,讓孩子循序漸進地發展。
6. 若子女真的患病,不要過分擔心,免得一人患病,全家也病倒。家長要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心需要,減輕個人精神壓力。
就如馬太福音六章34節的提醒:「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
天父未曾應許天色常藍,但只要倚靠衪,生活便得力,危難必有助。
(作者為精神科專科醫生,前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臨床助理教授,特別關注青少年與兒童的心理健康;本會會友)
註:青協「uTouch網上青年外展服務」公布「青年孤獨感問卷」調查結果
https://hkfyg.org.hk/en/2021/03/23/utouc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