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現場
唐偉權
有學者研究美國青少年的信仰面貌(註),發現他們的信仰是一種「道德教條治療式的神觀」(Moralistic Therapeutic Deism),它有五項信念:1. 創造及掌管世界的上帝是存在的,祂盯著地上每一個人。2. 上帝希望人成為好人,大家要公平,因為聖經和大多數的宗教都是如此教導。3. 人生的主要目的就是開心及自我感覺良好。4. 除非上帝需要解決問題,否則祂不會介入一個人的生活。5. 好人死後可以上天堂。
這樣的信仰當然不整全。本文更關注的,是同一研究,發現青少年的信仰及宗教生活有最大關聯的因素,就是父母;至於青少年的信仰觀,是直接從父母承繼而來,還是混合了社會文化的影響,則需要更多研究。
無論如何,縱然家長感到教養權威正不斷下降,但父母對下一代信仰的關聯,與其他因素比較時,仍然是最大的。因此,家庭絕對是塑造兒童靈命的第一現場。
在此鼓勵家長們,嘗試經常反思,若你是你的孩子,他們在這家中經驗到的上帝是何形象?他們看到你是敬畏上帝嗎?他們看到你如何與上帝交往?他們看到你實踐信念嗎?他們看到你在家中靈修、讀經、祈禱嗎?他們看過你饒恕別人嗎?早前大家只能進行網上崇拜,宣召時你有站起來嗎?小孩子看在眼裡,便知道信仰是認真的,還是虛假的。

我的女兒天性放任,我經常被她氣得七孔生煙。有一次給她氣得面色非常難看,陣紅陣綠,她察覺到便問我:「你甚麼事喇?」「我想責罵你。」我回答。可能看爸爸發飆會很有趣,她便眉飛色舞說:「你想罵就罵啦。」「不!想罵的時候不一定要罵,天父給我有得揀罵或不罵,我現在揀不罵。」這時她兩眼發光,像發現了新大陸似的,因為她要罵人的時候,一定會罵。(大家可以想想,在這事中我趁機教導了她甚麼真理?)
另一方面,若自己有不足的地方,例如安排了孩子在主日參加比賽而缺席崇拜,應向兒童鄭重解說,甚至道歉,亦要作出補救,例如在比賽前先作家庭崇拜,或參加另一堂崇拜。否則,父母就是教導兒童,崇拜與比賽哪樣較重要。
沒有人是完美的父母,我們都不能完美地彰顯天父,但不用擔心,因小孩子非常體諒父母,並樂意接受父母的道歉,只要一家人在基督裡結連。
(作者為馬灣堂堂主任)
註:Christian Smith, Melina Lundquist Denton: Soul Searching: The Religious and Spiritual Lives of American Teenage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